金萍英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高中物理中,大部分知识均是从生活中而来,因此怎样密切联系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是将这门学科学好的关键,就学生而言,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其中的知识来源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可以将良好的生活化学习环境创设出来,同时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在生活中借助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师可以对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予以创设为学习提供帮助,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1]。借助有效联系生活现象和物理定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进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有效调动起来,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物理知识。
以“弹力”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发一根铁丝,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一个小弹簧制作出来,在用手拉或压弹簧的时候,都会受到弹簧力的作用。此时教师再将一些竹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压竹片,此时竹片受力而变形,却没有恢复如初。学生在亲身感受后,教师便可以将知识点“弹力与弹性形变”的知识点引入,学生就能带着浓厚的兴趣了解这些知识,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举生活中弯弓射箭、蹦极、跳高、跳水等例子,这些生活情境的模拟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将课堂的空间禁锢打破,可以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的兴趣。
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将教学难点抓住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诸多理解难度大、抽象的概念,就一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高中生而言,想要准确掌握物理力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难度较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物理素材开展教学,这样既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使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学习难点,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嫦娥升空”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当作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嫦娥三号”升空录像的片段在学生面前播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借助运载火箭才可以实现‘嫦娥’升空?”借助此问题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对重力的知识展开探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直观感受到力的作用,从而把学习难度降低,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展开物理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到理论知识,使其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充满趣味性的物理实验过程也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2]。但一般都是在实验室中展开物理实验,运用不常见的、固定的实验工具展开操作,尽管这种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较强,但对学生紧密联系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不利。所以,在物理实验操作中,也要借助生活化的方式开展。
例如,在开展“滑动变阻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试着运用铅笔芯代替滑动变阻器,把铅笔芯和导线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在铅笔芯上滑动。改变铅笔芯炼乳电路的长短,我们可以看到灯泡的亮度也发生了变化。此实验尽管借助的是生活中常见到的工具,但仍可以使实验目的顺利实现,体现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与此同时,因为实验器材从生活中而来,学生更能熟练操作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物理实验的生活化,还在于借助实验可以将显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比如,借助学习“电”的知识和开展相关实验,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发电技术,给予学生鼓励,让其自己动手对“七彩灯”进行设计。借助这些实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学生物理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物理从生活中来,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在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将生活化教学当作一种基本教学模式,紧密联系物理知识和生活,不断探究教学生活化,给予学生帮助,让其积极运用具有生命力的物理知识活动,从而使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