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燕
(中卫市中宁县第二中学,宁夏 中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引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将原本静止、抽象的知识信息与历史事件更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够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学知识做出深入思考,以此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效果的不断增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养。为此,教师应充分重视、不断优化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历史教学信息化有助于信息技术、历史课堂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历史教学理念与模式的种种局限,也能够为学生自我理解、领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独立思考、探究的空间,以此来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对此,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呈现更新颖、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更快速地加强对史实的了解,以此来全面激发、增强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探究活动。比如,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汉代历史内容过程中,就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插播了一些与所讲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鸿门宴”就是对汉朝前期建国艰难历程的讲述,且是不可或缺的史实。若能够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授课内容的恰当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需求,适当插入一些新闻时事,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做出深入分析,在快速集中学生课堂注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时事性新闻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真正懂得以史为鉴,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对时事的准确分析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则大大推进了这一教学目标。比如:某教师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百万雄师过大江”与蒋介石逃往台湾的相关知识点时,引导学生真正做到针砭时弊,对这一行为的不良后果、有效解决办法做出综合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也能够受到更加深刻的思想教育。
历史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各项历史研究工作的开展也要重视改革创新。每个历史学家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见解都是各不相同的,且都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与思考。对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加强对不同历史阶段发生事件的深入了解,还要提出针对性的认识与见解,进而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比如,电视上比较受欢迎的一档节目《百家讲坛》就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带领学生观察一些历史学家的论坛、讲座,可以让其学习、积累到更有助于自身学习成长的理论与看法。因此,对于各类史学新观点的恰当引进,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与不断优化。
首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在多媒体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思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因而极易影响多媒体优势特点的发挥。因此,为了有效突破这种思维局限,教师应事先对多媒体各种优势特点熟练掌握。如,各模块之间的灵活跳转,以及各种交互方式等等,也只有真正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才能够将历史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且灵活地呈现出来。
其次,注重教学情境的恰当创设。课件的制作通常都是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演示型课件。在具体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该课件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智慧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基于此,优化各种教学情境的有效营造,结合实际授课内容,优化影音资料的恰当引用,设计出更简单的动画,以此来不断加强所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整合,结合不同历史教学要求,选择更科学、适合的教学手段,如,资料工具型、综合演示型等等,以此来将多媒体课件的各种功能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优化选题与创意。在选题上应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如,文化史部分的世界建筑、音乐等内容的讲解,就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科学引用,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追求花样翻新、技术难度,要着重突显实用性、准确与简洁的特点。
综上所述,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引用,不论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是授课环节与成果的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科学引用各种信息技术来构建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