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凤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广东 广州)
“微课”是指教师根据新课程教学标准及实践要求,自主创新,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精短的教学过程[1]。“微课”的主要特点有:(1)教学时间较短;(2)教学内容较少;(3)资源容量较小;(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新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网络设备的普及,人们浏览网页、观看有趣视频等的日常生活习惯,设计有趣的微课教程,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变得非常有效。
从初中缓慢的数学学习节奏到高中较快的数学学习节奏,学生很难跟得上教学进度,也不知道如何调整。这时,家庭教育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研究表明,家长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对学生教育过于严厉,缺少耐心,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怠慢。
数学是一门理论基础学科,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必须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做题”上。他们认为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是“题海战术”,通过解大量习题来反复强化知识点和加强记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是可以提高数学成绩,但是,这样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数学很无聊,学习兴趣、效率进一步下降。
在课堂上,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够,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不能深刻理解,没有注意夯实自己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问题似懂非懂,没有及时地向他人请教;不善于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不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与解题方法。
结合知识点,简述知识点背后的数学家的有趣故事。例如,在讲解高中必修二的直线和圆的方程的过程中,介绍了笛卡儿和费马两位著名数学家的生平,及其关于解析几何的研究,展现了解析几何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背景,解释所得的数学结果。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要建容积为256升的方底无盖水池,它的高是多少时所需的材料最少?
把数学中常见的解题技巧归纳起来,逐个讲解。例如:直接推导答题法、特殊代入求解法、数形结合法等,结合实际例子,详细解释这些解题方法。
微课需要在短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并且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自身的内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需求设置课后分层练习。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分层练习后有所突破。
课堂的讲解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部分内向的同学不愿意提问或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回答匿名学生的问题或听取他对问题的看法。
数学文化往往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但是它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很有用。在微课教学中,如果引入关于数学家的有趣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让数学知识显得有血有肉。同时,在讲解完某个知识点后,再简要讲述相关的数学文化背景,如此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故事背景的联合记忆,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实际上出发,结合具体实际运用例子,例如:在物理、化学等课程中,利用到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或者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有趣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意义,也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生活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审题开始,对整个数学题目进行精读,分析并提炼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藏的条件,探索已知条件与要求解的关系,寻求可能的解答方法。让学生养成动笔分析、推导的习惯。同时,在成功解决完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解题方法,注重对解题技巧的积累,养成梳理和反思的习惯。为了更好积累、掌握解题技巧,我们还可以做错题本,及时把自己的错误思维习惯记录下来,以便提示自己不能犯相同的错误,提高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微课成为一种高效的、广泛传播的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家长更好地参与数学的知识中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文化,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一门有趣、有实际应用的基础学科,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