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霄 刘 辉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广东 佛山)
璀璨的中华文明以“礼”立,所谓“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在人际关系中,礼仪亦是重中之重。荀子故曰:“礼者,人道之极也。”教师仪态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中最直接的表现,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重视仪表、仪容、仪态等身体语言。课堂信息的传递效果与教师的身体语言息息相关。专门研究非语言沟通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指出,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有声语言+55%的态势语言。由此可见,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都传递着教师的修养。学生往往从教师的神情举止中直接感受到积极或消极信息,进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及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身体语言是教师个性的直接反映,但也有教师职业的共性规律。教师常见的消极身体语言不少,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言为心声,而着装是最显而易见的教师身体语言。教师职业的特性对教师着装的选择有庄重保守的基本要求,当然,也不能过于沉闷乏味,否则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尤其在新学年开学的第一课,对个人形象细节的把握,可以使学生愉快接受新老师。研究表明,人们在初次会面前30秒钟的表现,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作为教师,“首次登台”展现的得体服饰美的确可以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对教师萌生好感,甚至可以从此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建立友爱的师生关系和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得体的服饰可谓功不可没。
正如孔子所言,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因此,教师着装首先要尽量避免花哨新潮的服饰。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工作场合的过度时尚装扮,反而会模糊教师身份,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当然也应力避衣着随意粗糙甚至不修边幅,这会让学生从外表上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这些都是已经具备审美和识辨能力的高中学生能充分接收到的消极身体语言,这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实在没有助益。
教师如果能够懂得衣装之功,就会积极对待自身的服饰装扮,从而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一位稳重、端庄、值得信赖的老师。
具体而言,教师应避免以下着装:
男教师:常见到一些男教师穿着任性、衣衫不饰,冬天一件不整洁的外套从不洗换,夏天露脚趾的拖鞋和大花图案的T恤,汗渍满身。这无声的身体语言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该师的工作作风可能有些随意。
女教师:相对而言,女教师比较注重衣饰打扮,表现出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热爱,给学生以蓬勃热情的美好表率。但有时过犹不及,有些女教师着装过于大胆暴露,比如过于紧身或低领的上衣、面料太轻薄且透明的服装、有过多夸张图案的服装等,难免给学生传递出心浮气躁之感。
一言以蔽之,在教育教学场所,应充分注意教师形象建设。为此,教师最好着能够体现干练清爽的职业套装或者色彩简明的休闲服饰,以体现教师的自然大方、亲切严谨。当然,教师如果能够着中式服装,如女教师穿改良旗袍、汉服更显文雅、娴静,男教师着西服、白衬衫、中山装则更有文质彬彬之感。不过,教师着装固然有基本要求,但也不必“一刀切”,符合自身的年龄、性别甚至个性就很好。
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最重要场所。课堂之上,教师作为三尺讲台的绝对主角,主导着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内容的讲授除了依靠教师的有声语言外,表情、手势、眼神等各种体态语言的适宜把握也是一堂好课的必要保证。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反映着教师的修养水平和教学技能。
众所周知,亲切自然的表情是人与人愉快沟通的重要身体语言。一个时常面带微笑的老师会让学生更愿意亲近和信任,课堂上也更能专注投入,学习效率自然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在课堂气氛的把控和学生状态的调整方面,教师自信自然的微笑可以恰到好处地缓解课堂的严肃和沉闷,激活学生的思维,放松紧张心情。相反,教师不苟言笑的表情会让学生倍感压力,进而敬而远之,影响师生的良好互动。
另外,还有一些属于负面体态语言,主要是教师习惯性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虽是教师的无意识行为,但不经意间却带给学生不少消极感受,这是高效课堂需要注意的身体细节。主要表现有:
揉鼻子:身体语言不会说谎,当教师身体不适或者不够专注于课堂,就会出现讲台之上“开小差”的种种情形,并以教师各种不雅的小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候最常见的身体语言是揉鼻子。鼻子的神经末梢直接与掌管本能活动的原始脑相连,所以,稍有异常,鼻子的刺痛感和酸痒感是身体的最直接反应。当教师在课堂上时不时抬起手轻揉鼻子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汲取知识中分散开来,他们会疑惑老师怎么了,甚至会饶有兴趣地观赏其在讲台上的这出独角戏,课堂也成为学生的笑场。
眼神涣散、打哈欠:这明显是教师睡眠不足的表现。教师应充分保证良好的睡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但有时教师家事烦扰或者备课太晚,就会牺牲掉睡眠时间,导致白天精神状态欠佳,课堂上眼神涣散,忍不住打起哈欠。这种由教师自身状态而导致的课堂低气压,不仅无益于教师不佳状态的及时调整,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状态,师生“合力”营造出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试想,无趣低效的课堂能取得怎样的教育教学成果。
抓挠头发、玩粉笔擦:当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对课堂准备不足或者缺乏信心时,身体会无意识传递出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感,通常利用抓挠头发来缓解课堂上的脑袋卡壳之尴尬。这个下意识动作有时伴随着教师的脸色微红、神情凝重,给学生以不能轻松驾驭课堂之感。而当教师过于自信和轻松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消极身体语言,玩粉笔擦是很常见的一种。教师往往一边向学生讲授知识一边随意地拿起粉笔擦,看似不拘小节,实则显得非常有失课堂“体面”。
对教师而言,课堂之美妙在知识的传授,一个成功的课堂就是师生和谐互动的舞台。然而,课堂上难免有各式各样的意外状况打破师生默契,考验着教师的应激反应能力。在这个青少年越来越张扬个性的时代,教师在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做着自己的事情。这当然不是愉快时刻,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沮丧失望,毕竟经过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堂仍然有游离在外的学生,难免让我们感觉到知识传授的低效,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和自我怀疑。该如何应对这些令我们不那么愉快的突发小状况?这个问题考验着我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处理得当可能会为我们加分,对提高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大有裨益,但处理失当,可能也影响着未来课堂的良性秩序和师生关系。
理性上,我们自然明白勿用刺激性的不友好语言去伤害学生,阻止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亦不能形成冲突对峙。
塔克曼曾言,眼睛说话的雄辩和真实,胜过言语。此言甚是。当正在认真热情讲课的老师被下面不认真听课的个别学生触犯后,第一反应往往是面容严肃,犀利眼神的大范围扫荡,直至确定“肇事者”。而这不长的时间里,更多学生随着教师的眼睛余光去搜索当事学生,去捕捉此次单调学习中可能会很热闹的插曲作为难得的看点。当教师扫荡完毕抓住“真凶”后,要么警示有效皆大欢喜,要么被置若罔闻,而后者是大部分老师不能容忍的。于是矛盾升级,眼神的平静扫视变为瞪大眼睛凝视,身体僵硬直直站立,或双手叉腰,或交臂在前,甚至会抬起手臂直接伸出食指指着该生强硬警告,让学生接收到的信号是这位老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欢快平静的课堂氛围渐渐有些硝烟弥漫,这对学生的心情及正常课堂秩序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更有甚者,当当事学生并不震慑于教师的权威,自尊心极强的学生甚至还有被羞辱之感以至于不理智地进一步冲撞,造成师生对峙的尴尬局面———这几乎是每个老师都经历过的课堂变奏,虽让人始料未及,也一定不是我们的初衷,但结果仍然是朝着我们的课堂的方向发展,确是件值得自省之事。更坏的情形是,当教师不及时止损,而是觉得自身权威遭到了挑战,于是一定要坚决阻止和厉声还击,声调提高,言语尖锐,面红耳赤,锤击桌面,甚至大步流星直奔当事者,气势汹汹中制造出剑拔弩张之势——这一连贯动作除了让更多学生感知到我们的情绪失态和课堂管理的失效,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课堂作为师生奇妙的联结,是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实现。理想的课堂应是表现美、传递美的窗口。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为人处世的学问,为师传道当以学生所需所求为根本,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努力为学生做行为的模范和立世的榜样。所谓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学生自会从课堂活动中教师从容得体的表现中获得滋养,也会见证些有失文雅的消极身体语言。愿那些失了分寸的粗鲁体态,最小可能地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教师当引以为戒,努力修行,定会成为守身持正的恭荣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