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冰
(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具体分析高考的化学试卷,计算类问题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类问题的解题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是采用题海战术,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做题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教师这样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学生只有了解了计算类问题的基本类型、掌握了计算类问题的常规解法和规范了计算类问题的解题步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类问题的解题能力,需要向学生总结计算类问题的基本类型。因为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类别的划分是对研究对象开展深层次研究的基础所在,学生只有确定了计算的基本类型,才能有条理地对题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教师可以依据化学知识点来进行类型的划分,例如:化学量与化学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解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来进行类型的划分,常见的解题思想有函数、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三种,教师据此可以将计算类问题分为混合物反应的计算、过量问题的计算、有机物计算、范围讨论计算等。总之,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进行划分,以此让学生了解计算类问题的基本类型。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类问题的解题能力,需要向学生讲解计算类问题的常规解法。因为常规解法是解题思路的载体,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他们才不至于无从下手。化学计算类问题由于类型众多,导致常规解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差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公式法、关系式法、讨论法、图解分析法、极端假设法、十字交叉法等。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常规解法讲授的时候,不仅需要向学生点明它们应该用于哪种题型,还应该选择合理的例题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让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例题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理解吸收。例如,守恒法、方程组法和关系式法的核心思想都是反映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它们通常用于题目中存在守恒关系或者隐含的恒等关系的计算题中。笔者在对学生讲解的时候,就选择了如下例题来对学生进行分析:求1克含2.8%水和7.2%碳酸钾的氢氧化钾固体溶于50 mL浓度为3 mol L盐酸,并用30.8 mL浓度为1.07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中和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后所得固体的质量。这道题的数字复杂,计算起来特别麻烦,学生往往不会有耐心计算。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挖掘题目存在的深层内涵,学生就可以发现最后所得氯化钾固体中的氯元素都来源于盐酸,他们只要计算出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就可以轻易得到氯化钾的质量。在笔者例题的讲解下他们也对质量守恒有了更深的了解。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类问题的解题能力,需要向学生传授计算类问题的解题步骤。平时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学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在考试中的临场发挥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向学生进行解题步骤的讲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他们就可以在考场上有条不紊地进行解答,不至于产生慌乱的心理。接下来笔者对计算类问题的解题步骤进行阐述:
学生在看到题目的第一眼,审题是最基本的步骤。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将条件、要求等重要信息用笔标注出来,以此来保证他们认真地对提示信息进行了挖掘。
在经过审题之后,学生已经弄清了题意,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与题目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脑海中整理出来,并通过对其的分解、迁移、转化和重组,判断题目的题型。
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在脑海中思索题目类型所对应的常规解法,然后寻找题目中的突破口,根据解题思路一步一步地进行题目的解答。
当学生解答完毕之后,需要对答案进行快速地检查,以确保做题的效率。学生检查的内容有两项:一看有无按照要求答题,二看是否有写错或算错之处。
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进行化学计算类问题的类型划分和常规解法的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对化学计算类问题有着本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规范学生化学计算类问题的解题步骤,则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合理有序地进行计算类问题的解答,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