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转红
(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甘肃 陇西)
文字是知识的主要载体,而阅读是解说文字并提炼知识的主要工具。在常规的理解中,阅读被分为三大步骤。其一是分析文字的表意,并总结出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与逻辑。其二是深入分析该段文字的内容与逻辑,并提炼出中心思想与读者的立场。其三是将这段文字的情感与主题融入自身的认知系统中,并给予对应的反馈。高中生正处在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语文教学被课标概括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与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义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中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可被理解为工具性的外在体现。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可被分为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理解语言的应用逻辑,并熟练掌握词语的组合。理解应用逻辑可从语法分析入手,并逐渐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学习词语组合时,可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形式、美感以及文化等要素。其二是培养具有特色的语言体系。常态下使用者会基于内在情感与思维方式,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学生应当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自身的语言特色。
思维涉及所有与人脑有关的认知与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可帮助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思维通常会体现在反馈行为中,即受到外部信息刺激后,开展的分析、回馈行动。这一运行模式与高中阅读的学习方式较为类似,因此通过阅读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同时书籍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得到提升。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可理解并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其思维模式将得到扩展。因此阅读教学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民族文化是通过千年积累而成的共性认知,其具体可表现在国人的行为习惯、思维逻辑,以及事物认定等层面中。总之,传统文化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其中的优秀内容,也是当代学生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文学是记录社会文化的艺术作品,其通常会对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与高度的提炼。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对民族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寻找到科学的传承路径。
审美鉴赏可分为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具有艺术属性的分析能力,发展该项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底蕴,而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获得此类知识。同时文学作品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属性,通过深度阅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也将得到提升。其二是基于正确价值观做出的公正评判,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分辨是非与善恶。文学作品通常会将社会中问题予以突出表现,并帮助阅读者寻找善恶的根源。通过阅读此类读物,学生将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善恶的评判也将更加准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将语言构建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目标,并将其制作成表格。例如,教师可在阅读教学前将阅读课文的关键词、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要素列成表格。学生可依据该表格寻找对应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得到提升,其语言构建能力将得到加强。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并对作者的写作习惯理解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的理解对该段文字进行仿写,从而使学生逐渐寻找到自身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由寻找目标与个人奋斗两方面构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优先阅读社科类读物,并与其他同学共同建立交流机制。例如,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具备前沿思想的读物,并通过网络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可与其他读者或社会学者展开讨论。通过参与讨论会,学生将接触到更为成熟的观点,社会的发展动态也将得以呈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并会对学生的人生选择产生正面影响。
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优先阅读历史类书籍,以帮助其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历史常被形容为现代社会的镜子,通过阅读历史读物,学生将对人性与社会的变迁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之后,学生可深入阅读社会题材的近代读物。通过此类读物,学生将逐渐认识到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并会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对接。
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与文学作品相对应的音乐或视频。例如,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与文字描写相对应的山水画,并在古典音乐的映衬下动态播放。利用这一形式,文字描写将被转化为视觉艺术,其所表达的境界也将得到直观的展示。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高考改革实施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将成为高中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其推荐更为优质的读物,并组织学生成立交流小组,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