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璐
高校资助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河南省高校资助工作也从简单地提交贫困证明纸质材料发展为纸质证明、班级互评与线上资助系统多种方式并用的模式,评价过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这种线上资助系统的建设对高校资助工作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其并不十分完善,在实际工作中给广大师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建议及对策。
一、高校资助工作流程
目前,各省所用的“高校学生资助在线”系统(以下简称“资助系统”)的学生资助工作流程为,首先对学生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再从认定的贫困生中选取贫困等级较高的学生进行助学金资助。
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提供家庭困难证明材料。学生必须提交乡镇街道或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个人填写的《经济困难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辅导员及二级院系资助负责人审核材料后,对学生的贫困等级进行量化评分,评分无误后公示,公示期满没有更改则进行资助系统三步填写。
第一步,通知包括非贫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登录“资助系统”填写基本信息,其中包括身份证号、家庭联系人、家庭收入、家庭住址等重要隐私,辅导员、院系、学校逐级审核。第二步,通知材料齐全无误的学生填写“资助系统”中的贫困生认定,提交包括个人消费情况、个人申请理由等信息,然后进行三级审核。第三步,助学金评选。认定工作完成后,进行助学金评选,学生提交纸质版《助学金申请表》后进行院系审核,辅导员及班级认定小组根据学生的在校情况在贫困生认定的分数基础上酌情加减,公示无误后进行“资助系统”第三步助学金申请填写,需要填写助学金申请理由,再次进行三级审核。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新生认定时间仓促
如前文所述,贫困生认定工作程序繁琐,工作量大。每年老生认定工作为上半年3月份至4月份,新生认定工作为下半年9月份。新生9月初报到,军训结束就要上报已认定贫困生名单,认定时间非常紧迫。由于彼此相处时间短,辅导员、同班同学都难以客观判断需要资助学生的实际情况,只能参考学生自己递交的认定材料。
(二)认定工作重复
资助工作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许多一线辅导员、教师反映:线上系统没有投入使用时,只需要纸质材料完成即可。线上系统投入使用后,线下审核一遍,线上审核三遍。如此,新技术非但没有减轻教师工作量,反而使资助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工作量大大增加。
尤其是资助系统开放时间紧迫,笔者在工作中曾出现过纸质材料完成后让学生、教师、二级学院一天完成线上认定系统要求填写的所有内容。这迫使学生从凌晨开始填写,辅导员和院系资助专员则要审核到第二天凌晨,时间紧,任务重,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质量。
(三)认定材料单一,真实度较低
现在高校的资助工作,初次认定的全部依据是学生提交的贫困家庭证明材料以及学生军训期间对其的简单了解。再次认定的依据虽然多了,如学校对个别学生进行家访的情况,但大多数学生提交的贫困生认定材料仍然单薄。因为主要认定材料《调查表》中所涉及的家庭收入问题,由于许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家庭的真实收入情况,填写时较为主观。为了能争取到助学金,一些学生就在提交材料上“比穷”“比惨”,甚至出现了将家庭人均月收入填为不足200元的极端情况(因为贫困等级最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会得到超过人均月收入600元的资助)。高校又不可能对每一个贫困生进行实地家访,这就难以核实学生家庭真实经济情况。
(四)学生办理手续繁琐
在纸质材料的上交环节,许多初次进行贫困生认定的学生不得不多次重复填表。比如建档立卡贫困户,省扶贫部门会下发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名单。名单中含有“未脱贫”学生和“已脱贫未脱政策”的学生。未脱贫学生家中有《建档立卡明白卡》,直接上交审核即可,但“已脱贫未脱政策”的学生还需要去当地扶贫办进行系统截图打印,盖章后上交作为辅助材料。由于手续重复,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加重了家庭离校较远的学生的负担。
(五)助学金名额按比例分配,无法真实覆盖
现在高校贫困生助学金名额是按照学生人数比例进行划分的,二级学院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衡量。每年上半年老生认定后,给新生留下一些名额,新生9月份入学后使用这些名额。但是贫困生数量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新生贫困生人数较多,则无法有效覆盖;如果较少,则会造成资金和名额的浪费。
三、建议及对策
(一)扶贫部门与高校共建资助数据平台
学校对学生提供的纸质材料进行评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学生家里的贫困等级。但更为详细的证明材料学生家庭已经上交到当地扶贫部门了。目前,河南省内各地扶贫部门已经有贫困户资助系统。如果学校与扶贫部门共建资助数据平台,就既能够避免学生重复提交材料,免去学生家校奔波之苦,又能简化学生认定手续,提高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该数据平台可以方便当地扶贫部门在系统中直接提交学生家庭情况,也能方便学校提交学生在校表现及消费情况。这样高校在新生到来之前就可以得知新生贫困生数据,也有助于改变助学金依赖人数比例分配的方式。
(二)资助数据平台与手机支付相连
针对学生真实贫困情况难以统计的现状,资助系统可以借鉴助学贷款平台的做法,即将其与学生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账户绑定。在保护学生隐私,合法合理利用数据的前提下,高校可以实现对贫困生校园一卡通等日常消费数据的分析。简化学生上报消费情况的程序,准确掌握学生真实在校消费情况,有助于避免学生因为申请手续繁琐和自卑心理而出现真贫困而不申请的“隐形贫困”,也有助于避免弄虚作假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实现社会对贫困生的隐性资助,维护学生自尊心。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账户的手机端还能够接收公众平台信息,可以实现资助新政策对于贫困生的个性化精准推送。由于手机支付账号在学生毕业后还能够使用,也便于学校实现贫困生毕业后的精准就业服务及跟踪调查工作。
(三)动态管理数据,将学生自强行为与德育成绩挂钩
学校和扶贫部门共建的资助数据平台,可以实行动态管理。这样能避免对新生中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仓促进行,从而将教师及同学的观察打分放在平時,使工作过程数字化,分散资助教师集中审核时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将贫困生自立自强行为在德育表现上得到反映的目标,从而有效落实“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政策方针。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消费情况的大数据,为学生勤工俭学、自强会等社团建设服务,将学生的参与情况在系统上及时确认,并及时与学生管理系统数据相连,使学生的自强行为能够得到及时反馈,这样也能激励学生提高自尊心、增强成就感。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