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小学到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现代教育的个性内容。与以往传统教育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主题和方法让孩子们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通过自主实践、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其可塑性相对较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得不到学生的满足,人们对小学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问题,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觉、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
一、“冷”静“热”动学习现象引发思考
我是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兼职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班级有一个学生小博,在我日常的语文课堂上,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沉默者,很少能够主动发言,少之又少能看到他举起的小手,偶尔被动发言,也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但是一旦到了综合实践课堂上,我发现他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浑身来劲,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在小组中特别活跃:做计划时,他是组长,外出采访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每一次主题活动的展示环节,他总是花样百出,绝对是课堂中的小明星。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同样一个学生,同样一个老师,孩子在综合实践课堂上表现出的“热动”,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冷静”,两种学习状态,差距甚远的原因在哪?语文课堂和综合实践课堂的最大的不同究竟在哪里?如何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上依然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热情?
二、学生“冷”静“热”动学习现象的成因追溯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
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用“灌输式”“传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是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建议的权利,长期作用下,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单一、固定化的教学理念很难让学生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转变了这一现象,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们从接受知识的习惯逐渐转变为发现知识,把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久而久之,让学生善于去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学习中去,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真正落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性作业更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类任何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如今随着课程和学生作业的增多,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极大地压缩了学生的时间。日常的课业周而复始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开放性強的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了独立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够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小学生本身的思维就很活跃,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社会调查、动手制作等多样化、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兴趣是任何探究活动持续深入的源泉
尽管学生不能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但对学生来说,研究主题、学习内容来自自己,比起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它没有规定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而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学生总能在其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的地方,从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了解和探索这些问题;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平台了解到世间更多新鲜的事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肯定是“热动”的,相反肯定是“冷静”的。一个冷静的课堂本身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三、进一步在实践课中提高学生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将实践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开展一些漫无目的的实践活动,要严格按照活动指导大纲确定活动内容;同时也要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也就是将实际生活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更为直观、更简单地去进行实践。这样的学习情境才是鲜活的,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全面的发展。
(二)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的目的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得实践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效。这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有始有终
高质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益良多。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活动主题和学生们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师的合理分配,让学生们共同完成相应任务,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热动”起来的不二法宝—— “问”起来
1.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不愿意提问题,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一句话可谓概括了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乐问”的外部条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与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问题之中,激发学生愿意参与活动的迫切愿望。
2.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
传统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则新闻、一段广告、一个案例、一个生活片断,或者在课件上出示一个画面、一幅漫画、一张数据统计图等,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學生在聆听与观看中,带着问题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杜威的“思维五步”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产生问题,问题不是“无本之木”。让学生通过“准确理解(理解内容)――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自主建构)”等思考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提出问题的方法,并可以简单归结为:(1)由规律引发的思考;(2)根据对比得出的发现;(3)遇到困难引发的思考;(4)顺着问题的方向追问;(5)在常规中发生的意外。方法的指导不同于“知识的系统讲授”,应当借助活动主题,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进行。
3.引导点拨,使学生“善问”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但乐问、会问,而且善问。首先要分类筛选,明确问题价值,针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问题重复提出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在主题生成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五花八门,有些问题,这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范围之外的,我就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研究的可行性不高,可选择一些距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进行研究。对于一些具有研究可行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那么多问题,你发现哪些问题其实是属于同一类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零散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最终确定研究的问题。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提问应围绕活动主题,提问时要考虑这问题的研究价值与可行性。“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选择和确定一个适当的课题就成为关键性的一步。选择的课题如果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来自生活实际,那么,他们就有信心、有兴趣,而且也能够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相反,课题选择脱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盲目追求“大”和“新”,好高骛远而且缺乏研究条件的支持,使课题难以进行,甚至半途而废,结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和研究热情,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就变成了单纯地收集资料,抄袭现有成果,草草了事。问什么问题,怎么问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导致学生课堂动与静的直接因素。
总之,学生的一静一动之间蕴含的是教育的大哲理,折射出教育的大智慧,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基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之上教学活动,方能彰显魅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湾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