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8-02-26 13:39杨玲
教师·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创新精神小学教育

杨玲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106-02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基于此,文章就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进行研究,首先从课程价值和指导思想两方面出发,阐述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然后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方面阐述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与技术;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

1.帮助学生实现手脑结合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做中學”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普及应用。例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着重为学生构建一个实践学习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合作等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作为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学生手脑结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促进教师实现教研结合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师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必须明确自身的教学目的,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开展给予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价,从而使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使教学系统得到有效构建,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创新创造的实践平台。

3.避免教育脱离生活实践

小学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将课堂内容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对各种课题进行实践操作,这对培养学生的生活劳动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指导思想

1.实践教育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才能使其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利用,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创新创造的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挖掘,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使其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2.课程整合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本课程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还要对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及其他领域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科学教育的课程整合为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将科学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践中,并且在尊重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上,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以道德教育的课程整合为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以实践为基础,而实践探究则需要学生具备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因此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必须融入德育理念,使学生的实践探究思想和严谨治学精神得到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面的情感价值观,以有效应对实践创新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以艺术教育的课程整合为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课程实践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打造一个属于自我的理想环境。而这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外在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整合艺术教育理念及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美并创造美。

以其他领域的课程整合为例,在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时,学生不仅会应用到本课程知识内容,还需要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对某种生活类作品进行设计和创造时,学生需要具备宏观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然后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计算等方式制订具体方案,最后应用生活实践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给予解释说明。

三、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存在的问题

1.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很多学校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该课程的师资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缺乏专业的课程教师,实际教学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甚至由教务处的管理人员代课,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严重缺乏目标规划,不仅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有效的培养,还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从而使课程价值被埋没。

2.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践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生活层面、科技层面、家政层面,也包括职业技术层面,因此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很多教师都没有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极大制约,同时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教师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此教学手段非常单一,难以达到创新培养的目标。

3.劳动与技术课程形式化现象严重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结合课程特点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及创新创造能力得到直观展示。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很多教师都缺乏这种意识,因此课程教学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现象,无法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有效培养。例如,很多教师只针对学生最后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局限于教师一人,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过程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受到制约。

四、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策略

1.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逐渐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该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仍然较低,使课程价值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当前很多学校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名存实亡,不仅没有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应试课程的排挤,因此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另外,学生家长受到应用教育理念的影响,只对学生的考试课程给予关注和配合,没有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给予正确认识[1]。为此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将创新实践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且积极改革教学手段,使学生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2.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题、指导学生深度参与活动,同时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以“我喜爱的果蔬”这一课题实践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挖掘网络资源,对课件内容进行丰富,然后用趣味性的微课动画视频展示泥塑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谜语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谈论自己喜爱的水果和蔬菜,并且以小组创意比拼的方式制作手工艺品,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2]。

3.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着重增加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该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进行创新改革,继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强化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着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并且邀请知名专家或任课教师来校作经验交流,以此丰富教师的理论体系,为教师实践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例如某小学为提升劳动与技术课程创新精神的培养水平,定期会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竞赛,以此巩固教师的理论体系、检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且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

4.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涉及大量内容,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基础上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继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例如,某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师在“储蓄罐”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对立体图形进行全面认识,并且让其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储蓄罐的造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利用多媒体对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储蓄罐进行展示,然后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储蓄罐类型,并且在小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设计方案。为了方便课堂操作和艺术创新,学生选择以纸为材料进行制作。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在粘贴环节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组内探索交流,对教材以外的粘贴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并且在课堂上展示方法,选择最佳方案推广应用。在对最后的造型进行设计时,很多学生对卡通动漫中的形象给予有效利用,从而成功创造出个性化的储蓄罐[4]。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极强,在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采用分组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因此仅仅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不够客观公正,不仅难以得到学生的信服,而且无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实展现,为此教师必须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改善。例如,在“泥笔筒”的课题实践过程中,教师着重以工具准备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小组合作情况、自主实践情况、课后活动情况等项目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将教学评价贯穿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然后对每一环节学生所展现出的创新思维进行捕捉和评估,从而使学生创新创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与此同时,教师还充分结合家长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評价的内容,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现阶段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受到制约。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改善课程的教学评价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希望本文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龙 凤.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建设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刘西亚.陕西省农村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业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4]张 雪.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创新精神小学教育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