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证据意识培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2018-02-26 13:39王俊
教师·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王俊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82-02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历史教学在新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定位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的文化涵养、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目标,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证据意识代表了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人文素养以及历史意识,是一种自我醒悟的心理状态。由于历史是过去性的知识学科,所以,史料成为学生与历史联系的纽带。文章以求真求实为核心,基于史料证据意识,针对初中历史提升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与缜密的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证据意识;初中历史;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一、史料证据意识培养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优秀的情感价值观念,历史证据意识是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的根基,课堂中突出学生个性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初中历史需要贯彻的教育宗旨。要贯彻这一根本宗旨,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态度非常关键,可以说,证据意识的培养是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创新教学理念,重视史证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教师必须做到善于引导、充分调动、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评判标准,让学生在历史思维中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课堂中教师自身应当做到教学理念创新,鼓励学生进行思辨,通过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对史料证据的探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历史课堂的互动探究与合作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此外,教师要科学地为学生讲解分析与搜集史料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判定史料价值。

2.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学功底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素养的传播者,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丰富学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对问题资料进行批评和创新。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的改革标准,树立正确牢固的唯物史观,致力提升自我史学理论知识与历史研究方法,实现益友型、学习型、研究型的良师发展目标。

3.挖掘教材内容,精心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凭借教科书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培养,但如果教师仅依靠历史教材就会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受局限。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历史的实物资料、信息资料、文献资料,以史料为依据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证据意识思维。在规划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搜集、整理、甄别以及分析史料,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都有深刻的认识,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推理和想象来得出观点。

比如,教学“雅典民主制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材料,并结合主题供学生参考。第一,法国思想家贡斯对雅典的民主制度评价是:“古代人认同的自由是,相同祖国公民中间分享社会权力”;第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伟大的哲学家都与雅典有密切的关系,前两位出身在雅典,后一位先在雅典学习后又在那里讲学;第三,苏格拉底说过:“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学生通过这三段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既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又论证了教科书的观点。又如,在教学“君主集权强化”时,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方法,为学生设置问题,问题为“军机处的设置有好处?还是有坏处?为什么有人说提高了办事效率?有人说没有了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资料如下:第一,清朝在关外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做出的军国大事,任何人不得更改;第二,清朝御史张瑞荫曾提及,设立军机处的弊端是会产生庸臣,但不会产生权臣,军机处权力属于皇帝;第三,清朝乾隆时期,君主集权高度强化,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清朝的发展达到顶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证据意识培养方法与途径

历史是一门解释学科,历史的研究会随着人们的意识发生变化,所以,解释历史必须以史料证据来论证观点,但是研究的角度与掌握的证据不同,都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主观认知。教科书知识就是众多解释的一种,所以,只要有新的证据就可以做出新的解释。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过程中,需要深入史料的价值信息,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搜集史料,论证教科书观点

初中历史教科书会通过重要的历史事件来论证观点,而这些史学界定论的观点表述非常凝练,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书中提供的史料证据都比较匮乏,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其虽然强行记忆了定论的观点,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为了突出历史求真求实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组织学生去课外搜集史料,来论证教科书中的定性观点。课堂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学生提供,或由学生通过互联网对不同的史料进行搜集查阅。

比如,在教學“西安事变”时,教科书给出的论点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教师向学生提供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报纸影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有的学生发现,《中央日报》《大公报》认为张学良的行为是叛变需要严惩;《西北文化日报》说是“兵谏”,张学良将军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进行“兵谏”;《解放日报》也认为是“兵谏”,但提出蒋介石不是强留而是被保护。为什么每份报道的意见都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对报纸的背景进行分析得知,《中央日报》是当时国民党的机关报;《大公报》始终坚持“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西北文化日报》是杨虎城西安绥靖机关报;《解放日报》当时是东北军接管的西北军事委员会机关报。通过背景的讲述和论证,学生就会形成多元的认知,进而对史料和历史观点进行客观的判断。

2.结合史论,鼓励学生质疑求证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求证,对史料和教科书中描述的内容要敢于质疑。因为,任何内容都只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并且课本阐述的内容也不一定客观、准确,所以,学习历史要始终保持质疑的态度,不要盲目地坚信一种观点。求真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历史问题都存在高度的复杂性,研究历史的学者观点,也是随着问题角度的变化而出现变化,掌握的历史证据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对于教科书中展示的史论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求证,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大胆地提出新的观点。

比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科书以及各种历史论点,都是关于鸦片战争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鸦片战争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从论点的对立面来质疑问题、看待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以及对史料进行查阅筛选后就会从多个角度来判断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课堂首先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后哪里发展最快?口岸发展最快对不对?鸦片战争后香港为什么是当时中国沿海发展最快的口岸?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分析史料,从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证据意识。学生在搜集材料后就会发现,鸦片战争“打醒”了清朝腐朽的统治者,推动了近代思想文明发展,并在客观上冲击了社会的经济体系,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结束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对外发展状态。在质疑求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史由证来的历史思维,养成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

3.依据史料,帮助学生鉴别真伪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时,需要依据史料来进行,如果脱离史料教学就会让证据意识培养失去说服力。我国学者曾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观点,充分反映出了历史学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基于史料来阐述观点,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可靠性。在初中历史教材新课程改革后,更多的史料被选入了教科书中,进一步突出了史料的地位和价值,历史无法脱离史料存在,同样历史证据意识也无法脱离史料存在。但史料是不是正确客观的,还需要学生去进一步鉴别和探索,错误的史料会造成错误的结论。所以,辨别史料真伪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重要环节。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历史文化积累与认知能力水平较低,教师在指导学生鉴别史料时,应当尽量采取直观易懂方式,让学生从史料的形成时间和背景进行真伪鉴别。比如,我国考古发现,铁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而有些历史文献中记载西周就出现了铁器,这样一来,历史文献的材料就失去了真實性。在辨别史料真伪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史料价值的指导,并非不真实的史料就没有参考的价值。比如,可以结合民间史料与文学作品对具体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文学作品虽然加入了作者想象和杜撰的成分,但是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年代的痕迹,这样就会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历史情况。另外,一些优秀学者善于考证,去伪存真,比如,陈旭麓教授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与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对史料的分析都很深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去辩证分析,这样的分析过程是对证据意识的最好培养。

4.合作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本是一种研究探讨,是研究者与历史之间的问答交流。所以,研究历史需要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探讨争议性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搜集史料获取证据,初步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合作探究中就会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和发现,并最终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比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次结束封建统治的伟大革命;有的学生认为这次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所以革命是失败的。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增进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教师最后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对学生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指导。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探索中形成历史证据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的证据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课堂中还需要教师从更深层次展开教学,完成这一项重大与长远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当前我国历史教学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比较薄弱,教师忽略了证据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教学评价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不断完善培养证据意识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永双.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史料证实素养与历史反思素养培养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2]崔文超.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