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美电影市场与电影内容对比研究

2018-02-26 12:02张文亭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市场分析商业模式

张文亭

摘要:近年来,国产电影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文章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对比近十年中美电影市场中TOP10的电影内容,分析国内外电影市场的共性、国内电影市场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来寻求国内市场的增长点和国际市场的突破路径。最后,文章提出六大内容品质提升策略以及产业巨头培育策略,使中国电影内容及电影市场实现从内容品质的改变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此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美电影票房; 内容对比; 市场分析; 商业模式

中国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2808

一、 从今年上半年国内票房的情况,概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近十年,单就电影票房而言,从2008年的4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17年的559亿元人民币,整整翻了13倍。据国家电影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中國电影票房更是佳讯频传,总票房达到了320亿元人民币;仅大年初一当天,全国票房就达12.64亿元人民币,突破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的纪录;二月单月票房达101.04亿元人民币,超过北美票房并创全球纪录;第一季度票房达201.17亿元人民币,创全球单一市场单季度票房纪录。多家机构纷纷预测,中国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票房指日可待。

但是,在国内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形势下,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国产电影片年均票房远低于进口电影,在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奇迹中,108部国产片票房仅达189.7亿元人民币,而51部进口电影却获得130.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这还是在春节档国产片大放异彩和进口电影档期及数量控制的前提下取得的成绩。其次,细看这108部国产片,排名前四的影片挤占近三分之二的票房,其余104部国产片则瓜分剩余的三分之一票房。整个产业的发展结构严重不平衡,头部过大。而且,这些头部影片,题材相对集中在历史与现实,缺少关注未来的内容。再次,就现有题材而言,无论是三观创立、人物塑造、情节设定、表现手法乃至语言风格,虽然与过去相比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提升的受众欣赏水平,这些内容元素都有待进一步开发。

今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正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累累硕果纷至沓来,重重困难也接踵而至。过去几十年行业发展所产生的红利目前已达到高潮。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在发展的高点上继续前行则需要我们认真思索。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有对比才能有定位,有定位才能谋发展。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终端市场回溯到内容制作,通过与成熟的北美电影市场相对比,去寻找解决方案。

二、 通过近十年中美票房的对比,分析中国电影内容发展的特征

市场是检验内容的黄金标准。通过对比近十年中美电影票房的同异,我们就可以描摹中国电影市场的特征,并寻找电影产业内容发展的关节所在。下面从四个维度来对比2008—2017年北美和国内电影票房TOP10榜单的情况:一是通过中美票房的共性看高赋能内容的通用特征;二是通过中美票房的差异看中国市场的独有特征;三是通过中美票房共性中的细节差异精确寻找国内市场可能的增长点;四是通过中美票房差异中的细节共性寻找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突破口。

1. 同中之同——从中美票房的共性看高赋能内容的通用特征

第一,从题材上看,纵观近十年来的电影市场,能够在中美两大电影市场斩获高票房的类型片,非动作片电影莫属。如《速度与激情》系列,其中,《速度与激情7》和《速度与激情8》还分获国内2015年和2017年票房亚军的佳绩,在北美则前者获第5,后者获第11。这类传统的动作电影凭借酷炫的飙车场面、惊险的打斗动作、紧张的情节节奏和重情重义“盗亦有道”的主角光环,在全球票房一路高歌猛进。

表现更为突出的是动作+科幻+动画题材,以《变形金刚》系列为代表:2009年《变形金刚2》在北美票房获第2,国内票房相同;2011年《变形金刚3》在北美票房获第2,在国内则获第1;2014年《变形金刚4》在北美票房获第7,在国内依然雄霸榜首;2017年《变形金刚5》在北美排名第24,而在国内依然位列第6。这类影片,在传统动作片的市场吸引力基础上,更具内容优势:丰富的科幻元素结合动作特效给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感官刺激,这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人物和情节,纯以视听盛宴来满足观众;真人+动画的形式则一方面通过真人加强观众的代入感,另一方面通过动画彰显天马行空的时空想象力,打造超级视听体验;二十世纪末,《变形金刚》系列动画片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播,也使得这一系列电影拥有着强大的超级内容IP效应,80后、90后带着00后、10后走进影院,使得这一系列电影拥有几乎覆盖全年龄段的粉丝效应。

第二,从电影所树立的价值观层面来看,无论是北美还是国内票房,超级英雄类电影都十分圈粉。《复仇者联盟》系列、《美国队长》系列、《X战警》系列、《钢铁侠》系列等等,在北美和国内票房都斩获了丰厚的战绩。好莱坞的超级英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同时,他们也对国家、人类或地球负有强烈的责任,这十分符合中国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维方式。同时,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价值观的设定,往往是对家国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很容易唤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共鸣,其相对简单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及丰富的打斗场面也为减少文化折扣贡献良多。

2. 异中之异——从中美票房的差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独有特征

总体而言,在题材上,北美观众比较喜欢科幻、动画、动作电影,而中国观众则对喜剧、历史、动作、玄幻题材青睐有加。中国观众所喜爱的科幻片,则几乎被好莱坞所包揽。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在差异之中体现出的独特性重在两个题材:一个是发展相对滞后而市场需求尚未满足且在不断增长的科幻题材;另一个是发展相对成熟而市场需求相对饱和且观众笑点不断提升、胃口越来越难满足的喜剧题材。

众所周知,科幻电影占据着北美票房的半壁江山,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莫过于“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两个系列。尤其是“星球大战”系列,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已经有旧三部曲和三部前传六部系列影片,其最新翻拍的三部曲,近三年连续雄霸北美票房榜首。可是,这个系列的电影在国内却表现平平,近三年来无一进入排名前十的影片。表现最好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也只在2015年排名中名列第13,后面两部在2016年和2017年都没能进入国内排行前2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内观众的独特需求。

第一,2015年在国内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是星战系列电影的第七部,也是近几年向经典致敬的新三部曲之首。制作团队启用了1977年《星球大战》位于摩洛哥的片场,并使用各种摄影和后期技巧,努力使画面增添复古感。在美国看着星战系列长大的60后、70后、80后一代带着自己90后、00后、10后的孩子走进影院,重温经典。连续三年,这个系列电影在北美創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票房奇迹,几乎垄断了所有年龄段的受众,并收获了新一代的粉丝。但是,这样的复古感并没有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共鸣。中国观众反倒觉得影片科技感不强,视觉效果不够酷炫。并且,由于系列电影复杂的情节设定,错综的人物关系,加之对前六部电影中美国人耳熟能详的部分“常识性”关节的省略,使得在中国观众看来,这样的片子晦涩难懂,情节信息量过大,而人物关系常常没有铺垫,让人看后觉得不明就里。而且,电影连选角都以七八十年代的三部曲为标榜,演员形象十分接近经典,两个男主角中一位尖嘴猴腮,一位方头大耳,与时下的中国观众,尤其是科幻电影的爱好者——主体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相左。

较之北美,国内电影市场最大的特性是:在市场规模迅速膨胀的背景下,市场成熟度发展的相对滞后。美国电影逾百年的历史培养了成熟的受众,使得好莱坞最稳妥的市场保障就是不断推出系列电影,发挥其超级IP效应。而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成长的时间较短,发展速度又太快,系列电影单凭历史影响力很难打动观众,这更需要电影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和可接受度。就中国的科幻片市场而言,凭借高科技的酷炫视效是外在吸引力的保障,而相对清晰的人物关系、简明的世界观架构、紧张紧凑但并不繁复的情节设置则能够提高科幻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

第二,生活喜剧片在近十年北美票房前十榜单中并非常客。《宿醉》系列几乎一枝独秀,其乖张的人物形象,荒诞的情节设定,幽默搞笑的语言,还有滑稽掩盖之下的真情流露,都为其成功增色不少。但即便如此,《宿醉》系列也只斩获了2009年第6和2011年第4的票房成绩。反观国内电影票房,位列近十年票房前三甲的生活喜剧电影就有《羞羞的铁拳》《港囧》《心花路放》《人再囧途之泰囧》《非诚勿扰》,还有喜剧题材的《让子弹飞》《美人鱼》《捉妖记》等,加上排名4—10位的《功夫瑜伽》《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私人定制》《失恋33天》《三枪拍案惊奇》等,喜剧类电影在近十年国内票房TOP10中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这与北美电影票房排名前列的电影在类型上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乐感文化与西方宗教笼罩下的罪感文化之间形成的人性差异,使得受众获取快感的方式和渠道不同;另一方面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周星驰、冯小刚为代表的一代影人,用喜剧、贺岁电影等为中国观众培养起来的观赏习惯有关,中国人已经习惯在周末或节假日,一家老小在大影院里,笑着看着且感动着小人物的大悲大喜。

中国人走进电影院的一大心理需求就是轻松娱乐,过于沉重的主题会降低观众的心理预期。比如,《饥饿游戏》系列电影是跨文化IP改编的成功案例。好莱坞从日本人的小说、影视、动漫、游戏中摄取灵感,渲染上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后工业思考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使得该系列电影在北美票房战绩颇丰。虽然这类电影不缺乏紧张的情节、出色的主角和打斗动作场面,但是在中国市场表现却相对低迷,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极限条件下展现人性的黑暗面过于露骨,这种在擅长自我剖析的日本人和习惯宗教忏悔的美国人那里比较自然的精神体验,在中国国内观众对正能量的追寻中却变成了一种缺憾。

综上所述,国内市场相对于北美电影的独特性体现在:从发展空间最大的科幻题材来看,中国市场尚处于电影的工业时代,我们不能照搬好莱坞电影“后工业”时代追求复古、怪诞甚至极端的表现题材和手法,而要更多地去打磨最基本的观点、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从发展现状最成熟的喜剧题材来看,中国受众的观影心理以轻松娱乐为前提,其深度审美体验在相对愉悦的心理氛围中更易被激发。

3. 同中之异——从中美票房共性之细节差异看国内电影市场可能的内容增长点

从制作成本的构成来看,中美电影虽然都需要电影明星来拉动市场需求,但是好莱坞电影中的明星更像是一枚棋子,他们与电影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协同作用,而中国电影却大多依赖明星来为票房作保障,相对来说也就要为之付出较高的成本代价。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电影绝对成本不足,缺乏推广发行渠道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详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物形象的设定本身不具备市场吸引力,进而需要明星靠颜值等个人魅力来担当票房成绩。实际上,讨巧的人物设定既能缓解受众对现有明星的审美疲劳,提升市场需求,又能降低制作成本,扩大盈利空间。

从主角的人物设定角度来看,虽然超级英雄类电影在中美票房表现中都很强势,但是不同的超级英雄在中美电影市场受欢迎的程度却有所不同。《美国队长》和《复仇者联盟》系列在中美电影市场都表现优异,但《蝙蝠侠》《钢铁侠》系列在美国市场表现突出,在中国市场却表现平平。这四个系列电影都具有英雄主义价值观、动作打斗加科幻的完美视效、紧张的情节、精彩的故事,前两者和后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主角的人物设定不同。前者的主角(或者包含这类主角)是出身平凡甚至低贱的英雄,靠坚强的意志和个人的努力加上机遇和运气才获得成功;后者则是标准的富二代出身,有万贯家财,他们可以任性地做英雄。相形之下,小人物的逆袭故事更加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

一個比较奇特的现象是,虽然中国电影近十年的票房排名居全球前十,可动画片的综合排名几乎被好莱坞所垄断。但是两个题材相似的系列动画片,却在北美和国内地位不同。北美票房前十排名中,《马达加斯加》系列动画片占据两席之位。而相近年度的国内票房,占据了两席之位的则是《冰川时代》系列。前者是逆城市化背景下,后工业文明反思的作品。角色性格带有西方式的自由、幽默、特立独行甚至夸张怪诞。而后者其实也带有后工业文明的反思色彩,只不过这种反思是有时间向度的,是向史前时代追溯,不同于前者的空间向度(向蛮荒的非洲大草原追寻)。但后者的角色性格却极具家庭责任感,重情重义,勇于担当和牺牲,尤其是主角曼尼,更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迎合上述观众口味来设定人物形象,在拉动需求的同时节约成本,将依赖明星效应的市场增长模式转换为以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为增长点,在增加收益的同时,还能扩大内容的边际效应,利于以突出的人物形象为核心,搭载不同的媒介,打造超级内容IP,进而实现收益的轮次叠加效应。

4. 异中之同——从中美票房差异之细节共性看国际电影市场可能的内容突破口

把握国内市场只是中国电影内容发展的基础,而雄霸全球市场才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对比中美市场,我们可以从共性中发掘出两种文化背景共有的受众需求,但是这些共性领域也是国际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内容,想要跑赢好莱坞,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而直面文化差异去挑战内容蓝海,则需要面对极大的未知风险。一个两全的办法是:从中美市场差异中的细节文化认同入手,寻求降低文化折扣、让内容“走出去”的路径。

2017年全球票房总冠军《美女与野兽》及2018年热映的《公牛历险记》等影片在中国大陆反响平平。这类电影以美国人自幼熟知的故事和传说为蓝本,人物和情节的基本设定在选题之时就暗合了受众的期待视野,所以反响良好。但是中国观众儿时的床头故事却并非《爱花的公牛》,所以,这类电影的票房在北美和国内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相对应的《西游》系列电影,在中国观众中由于有广泛的认识度和接受度而深受好评。这类题材,虽然在内容创意上有取巧之处,但是有很高的文化折扣代价。

但是无论中美,这些带有一定神话、童话、寓言或者历史传说性质的内容,都因为其广阔的文化背景而深得观众的喜爱。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受众所接受的内容不同。所以,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则在内容上就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级别市场的差异化文化背景,各个击破其文化壁垒:在儒家文化影响比较大的亚太地区,寻找国内外市场的共同特点;在中西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的欧洲和北美,要先寻求文化符号和形象的浅层次认同,再寻求更深层次的三观认同;对于中国影响力日益增长的非洲和拉美地区,则要增加更多关于影片引导、激励和塑造性的内容,以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三、 将内容与模式有机结合,双重构筑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近十年中美票房前十影片的细节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美票房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同中之同以及异中之异中总结出一些规律,进而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内容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全方位提升内容品质,打造超级内容IP

(1)建立带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世界观系统。抓住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反思、国家忠诚、家庭责任、坚贞爱情、捍卫正义、追求理想、守望成功等在各个文化圈都能得到共识的主题。同时,世界观系统相对直观、人物关系清晰、情节紧凑整齐又跌宕起伏的作品,才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也更容易实现跨文化传播。

(2)塑造高赋能人物形象,以深入人心的角色拉动市场。英勇顽强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并充满人文关怀。人物的性格可以有缺陷,不必高大全,但人格一定要有高度。最好是小人物,在危机时刻,被赋予大能量,完美逆袭,拯救世界。一旦人物形象塑造成功,就进行跨媒体内容的再创作,依托角色,转换平台和表现形式,吸纳各种媒介的粉丝群体,以强大的IP实现多轮次的收益叠加。

(3)减轻内容重量,丰富表现形式。电影的表现受时间限定比较大,内容载重有限。在世界观设定、情节展现和环境渲染过程中要尽量迎合受众的接受度,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同时电影的表现空间比较多元,其表现形式,则可以丰富多彩。以科幻电影为例,可以运用科幻+动画、科幻+动作、科幻+喜剧、科幻+历史、科幻+悬疑等手法,通过题材兼性所带来的张力来弥补世界观系统以及情节、角色关系简化后的内容失重。这样安排,既符合市场对内容的需求,又不会超越受众的审美接受度。

(4)强化内容的娱乐功能。电影的情节和语言安排应该具有幽默的喜剧色彩,以此来缓解紧张气氛,帮助受众短暂地调整情绪,以多轮次的欢笑,来烘托主旨揭示的庄严。笑中带泪的崇高感,要比纯粹的崇高更具审美意味,也更符合观众的需求。

(5)打造具备一定的超媒体、跨媒介属性内容。这既可以源于其他媒体的IP,也可以辐射到其他媒体。通过不同媒体的多轮次放大,将内容从世界观到人物设定再到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在各年龄、各地域受众中进行反复渲染,形成超级内容IP。

(6)拓宽题材领域。国产电影在都市喜剧、历史、动作、军旅等内容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关注过去和现实的题材,市场需求相对成熟也相对饱和。而科幻题材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了五分之一的票房空间,这部分空间却绝大部分被好莱坞影片所占领。据艺恩电影智库统计,20122017年,中国上映科幻电影仅占各类型电影的5%,而票房却占高达20%的比例。五年间上映的科幻电影在17到21部左右,票房则在31到83亿元人民币之间,平均单片票房超4亿元人民币。而这些票房除个别合拍片外(如《钢铁侠3》《变形金刚4》),绝大多数被好莱坞所垄断。而且,相比北美票房而言,中国的科幻题材市场占比仍然有发展空间。近五年的TOP10榜单中,中国放映的科幻片电影年均为34部,而美国则年均为5部,占据了TOP10的半壁江山。中国90后、00后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对科幻片的需求会高速增长,会与美国接近甚至超过美国。如果国产科幻片再不迎头赶上,失去的就不止未来票房的20%,而是更多。

2. 全方位資源汇聚模式,打造超级产业巨头

想要全方位提升内容品质,打造超级内容IP,进而食利全产业链,就需要从资本到制作,从发行到放映,乃至IP衍生的系列保障。目前国内的电影产业特征是以小规模公司为主,上游制作、中游发行、下游放映,各类企业虽然分工合作,却难免存在各自为政、分羹夺食的状况,有限的资源在相当程度上消耗在产业链上,不能集中精力应对市场。由此而导致内容本身缺乏市场吸引力,而又缺乏宣发渠道的有力保障,进而过度依托明星效应。明星分账挤压制作成本,进一步导致内容品质下滑,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实际上,随着国内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技术角度,我们能够拍出好莱坞级别的科幻电影(国内其他题材的电影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内容制作公司都为好莱坞大片做过代工。但是,从内部来看,我们缺乏顶尖的创意团队(主要是缺乏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条件),从外部来看,我们缺乏充足的资本(好莱坞科幻片的片均制作成本是国内的56倍)、高效的发行以及衍生内容的多轮次收益。这些都是制约内容发展的因素,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内容本身的探讨范畴了,必须将商业模式纳入到分析范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以及90后、00后一代受众的崛起,电影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谁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众日益提升的接受需要,能够跨越媒体,呈现多次元的展示和分享自身的价值,能够赢得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心理共鸣,谁的内容就能够王霸市场。然而,在IP为王的泛内容时代,打造一个雄踞全产业链的高赋能IP谈何容易!要想实现全方位提升内容品质、拓宽题材领域,就要打造全覆盖式的产业巨头。

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链上分布着上游制作、中游发行营销和下游放映及衍生品生产三个层级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传统的产业生态中各自分食一杯羹。而泛娱乐环境下,线性的链式结构不再能够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结成多业态的网状结构,才能顺应内容的多媒介流动和受众的多次元转换。而泛内容时代的到来,也促使企业必须打造超级内容IP,才能实现多渠道消费的协同效应。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企业形成了产业内部的多业态网状结构,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在产业外围搭建属于自己的组织架构的状况。因此,必须打通产业内外横纵两个向度的所有关节,才能实现超级内容王的理想。

好莱坞六大产业之一的迪士尼,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产业巨头。迪士尼从1926年创立公司进入动画片领域以来,一直在多元化和一体化战略上大步向前迈进。1955年,迪士尼开创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洛杉矶迪士尼乐园;1987年,专门销售其衍生品的迪士尼零售店开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它又以收购的形式拥有了旗下涵盖电影及周边产业的子公司,有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惊奇漫画公司、试金石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博伟影视公司、好莱坞电影公司、ESPN体育、美国广播公司和卢卡斯影业等。

可以说,迪士尼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文化娱乐产业集团之一,从动画到电影,从有线电视到互联网,从游戏到体育,它的业务网络从电影产业向文化娱乐产业扩展;同时,它依托高赋能的内容IP,向主题公园、服装、玩具、电子产品等相关市场扩张。在这个网络中,多媒体的传播借助粉丝对内容IP接受过程中的晕轮效应,将一个个超级IP的价值多轮次放大;另外,它又通过收购的方式覆盖了从低幼到成人各个年龄和文化层次的粉丝群体,甚至在IP与IP之间,形成联动效应。

但是,迪士尼全球只有一个,不可能在中国复制一个迪士尼,事实上,也不必如此。如果对迪士尼的产业进行细细分析,除了其最初的动画之外,迪士尼向其他领域的扩张方法是十分粗放的。在横向的衍生品领域,它基本是通过大量的特许经营实现内容IP价值的几何级增长;在纵向的产业链及相关领域,则是通过财大气粗的收购模式。前者依托内容创意,后者靠的则是企业的能量,这个我们是否能够有所期待。

2018年初,艺恩智库与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一份报告中,总结了北美电影市场工业化即投资市场化、制作标准化、产品类型化、发行商品化的特征,并提出了中国电影市场工业化即专业化、系统化、产业生态化的十大创新路径,包括针对内容生产、项目融资、制片管理、电影宣发、IP商业开发、平台运营、人才培养、特效技术、商业模式、国际化十个方面的十条路径。

对比阿里模式和迪士尼模式,阿里的优势与劣势都非常明显。作为一个互联网巨头,它的内容探索可以依托阿里云提供的大数据支持,它的融资、宣发、人才培养和合作推广等方方面面都可以依托互联网的平台优势。而劣势也在于此。阿里影业是互联网巨头——阿里集团的子公司,它整合全集团的资源为阿里影业所用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即便是资源整合上没有问题,相对动画出身、内容起家、自带IP的迪士尼,阿里仍然缺少属于自己的超级内容IP。即便是阿里与迪士尼一样,可以通过粗放的方式收购内容,也还是与原生的内容企业的业态环境无法比拟。更何况,国内并没有现成的皮克斯、试金石和卢卡斯等着阿里来收购。

塑造超级内容IP,需要大量资本(以国产动画片为例,大部分成本都不及好莱坞动画片的十分之一)、大量的人才技术保障、全媒体多渠道的行销,还有在衍生品等市场的全景覆盖。这就需要在业界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迪士尼模式是一个启发,阿里模式是一种探索,但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在产业内外进行最大化的资源优化组合,孵化出超产业巨头,才能瞄准精准题材内容,打造超级内容IP,进而把握超产业市场。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向我们昭示:一个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对内容的关注和经营模式的关注是我们的时代所需,也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要立足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以内容生产为核心,打造跨媒体的超级内容IP。同时着力培育能够贯通全产业链的行业巨头,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和利润的最大化,进而推动中国的电影产业步入“内容+模式”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轨道。基于对近十年中美电影市场及电影内容的对比分析可见,只有实现内容与模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lm Market and Content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Past Decade

ZHANG Wen-ting

College of Art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ilm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ntents of the top 10 films i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 markets in the past dec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demand. It intends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lm markets and the particularities of domestic film markets, and seek the growth point of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breakthrough path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inally,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film content and to cultivate industry giant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innovate business models with the ultimate aim of promoting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box offi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comparison of content;market analysis;business model

猜你喜欢
市场分析商业模式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智能家居市场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
校园APP产品开发浅议
高校扩招下的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的市场分析
有痔无恐湿巾的试验研究及市场分析
苜蓿草产品市场分析及种植技术研究
商业模式那些“坑”!
商业模式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