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如何促进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

2018-02-26 13:16刘艳丽
职业时空 2018年4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公共课高职

摘要: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更要强调作为高职生应具有的全面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态度。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多数可以通过公共课程实践锻炼。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现状出发,提出应重视公共课程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课程实例,就公共课程如何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共课; 高职; 专业人才培养

公共课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大多为必修。公共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操作技能、团结合作等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近几年,公共课程的开设出现了“知其重但做其轻”的矛盾。

一、公共课开设现状

(一)国家政策重视公共课的开设

国家对公共课程的重视,可从不断调整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显现。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发布,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发布,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应“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上述国家政策文件中体现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从2000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2002年的“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再到2005年提出的“高素质”和2011年“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止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强调作为高职生应具有的全面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态度。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数可以通过参与公共课程的实践和锻炼。

(二)高职院校调整公共课的开设

目前高职院校对公共课的实际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这个现象通过国家、省、校等各类高职教学比赛、技能大赛、教学团队、专业建设等评审条件以及获选数量就可参见。最近几年,公共课在高职院校,除规定必修的公共课程,其他公共课程的课时数量和课程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因为随着国家培养人才决策的调整,作为培养高职人才的“一线”阵地,各高职院校紧随其后,也适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设置做出了相应的修订和调整,更重视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更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这一调整应该说符合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是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到学校的一个缩影。但一个形势的改观势必引出另一新问题的出现:在学校培养重心、师资、课时大概定量的情况下,专业技能比重的提升引起公共课程的比重减少。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例,调整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课时由以往的96学时减少到2018年的64学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升但课程课时更少、内容更简,这就为公共课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教学中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才能担负起“高素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应该是所有高职公共课程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巨大功能,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公共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公共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以医学康复系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数、理、化等公共课程的开设可以为《生物药品》《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等诸多专业课程打下坚定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公共课程的前期铺垫,专业课程的开设举步维艰。

(二)公共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完全胜任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除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外,还应具有踏实敬业的态度、团结合作的意识、开拓创新的精神。如果再兼具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端庄大方的仪态举止、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等职业技能,就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空间的发展。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相关公共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三)公共课促使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鉴定学生是否成为合格人才的首要标准,应是“德”字在先。成“才”先要成“人”,成“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特别是现在网络全面盛行的状态下,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都在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如何让学生树立并弘扬正确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感染下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语文课、思政课、职业指导和其他相关公共课程的作用不言而喻。

(四)公共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公共课程的教育效果不如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可能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操作,比如“静脉输液”,而且有固定的技能操作标准来衡量这个操作是否达标。但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而且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高职教育只是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公共课程可以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高尚的审美、培养健康的体魄等方面做出贡献,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2]

(五)公共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支撑

综合素质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没有明确衡量的标准。例如:在某学院举办的一次“新时期居家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报告会中,毕业于美国某大学、现就职于省城的报告人,因看到学院有和他们公司相匹配的养老护理专业,满怀期待和热情来院做报告,并真诚相邀学生到他们公司实习就业。但报告会仅过去半个小时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她提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幽默而专业的互动环节,学生的回答中没有人考虑到自己现有专业技能的水平、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及职业发展成长空间,更看不到她们对工作的激情和热爱,得到的回馈只有一个答案“看给钱得多少”;播放的国外先进养老居家护理的视频,她和大家交流收到的感想却也只换来异口同声的“没听懂”。看到报告人掩饰不住的失落,此时在场的教学人员能深刻地感受到“素质”的重要。也许经过短期的培训和锻炼,她们能拥有“高技能”,但“高素质”呢?能否通过公共课中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品味、精神、智力等方面有所提升,使之成为一个健康和谐的人[3],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公共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既要尊重专业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据的比重,又要发挥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迫使公共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为更好地探讨公共课程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以所在学校——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试验点,对公共课程如何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修订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能够胜任以后从事的职业,为此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标准。因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为更好地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基于各类医院对护理人员需求的特点,结合现代高职院校培养护理人员的基本定位,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思路,组织团队成员经过多次调研和教学研讨活动后,共同制订出一套更贴近职业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课程实施标准。

随后团队成员实地调研本地三甲医院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工作需求,并把调研的多个医护部门岗位的需求进行整合,最终确立在职医护人员职业能力需求和在校学生应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模块。知识模块的选取突出岗位能力和医护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开发培养人才方案所需项目教程

按照调研所需的知识模块,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确立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所需知识模块的重要部分,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设计出可行的教学项目案例和完整的教学实施流程。项目教学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既能保证和本专业的相互关联性,又能保证学生后续工作时的工作需求。为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团队共主编和参编了3本项目教程。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作为正式教材在省内各兄弟院校进行推广,推动了省内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副主编参编的项目化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被列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并已在全国推广使用,为全国医学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深度研究和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

团队主要成员成立省级教改课题组,主持省级高校教改课题《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公共课中的研究与实践》,对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深度研究和教学实践,启动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建立在全面研究綜述项目教学模式理论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设计方法和实施流程,依据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实例,分别探讨如何针对每部分的内容特点进行项目教学,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融入护理职业道德观念。对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开展的实践性研究,可为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提供实际性的参考依据,并有助于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专业成长。[4]

(四)创建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作为基点,教学团队联合学院其他相关人员,着手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的资源共享课。期望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项目教学模式理念更形象地体现在网络建设平台上,并把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浏览共享。资源共享课的创建既有利于学生的在线学习,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五)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机房等教学环境硬件资源的保证。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需求,在学院原有机房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更新,增设多媒体设备,机房的日常维护交给团队老师负责。优质的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有力地保障了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同时还增加了老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机会。

(六)建设“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促进教学的保证,优质的教师队伍对高职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学院鼓励并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学院各类技术服务工作,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另聘请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模块教学,参与项目教学设计,建成一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四、结语

要达到高职“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是职业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5]。公共课程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态度的养成打下坚定的基础。作为公共课教师,应结合职业能力需求,准确把握本课程特点,推动高职公共课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18):63-67.

[2] 韩茂源.试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0,(23):72-76.

[3] 刘凤梅,武淑玲,田庆轩.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河北职业教育,2017,(10):14-17.

[4] 刘艳丽.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公共课中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8,(4):49-50.

[5] 刘巧凤.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36-40.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培养公共课高职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Seven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large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美术教育创新及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网络教学整合中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