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良
摘 要: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动互联网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沟通交流也以以往相比也更加简捷,其中媒体产业就是互联网背景下最显著的特点。横空出世的多元化媒体影响人们工作生活,在带动高校民族音乐朝着新媒体方向发展,从根本层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此,本文则从借助微课开展教学、引入讨论教育模式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分析高校民族音乐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策略,望给予音乐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校;民族音乐;互联网时代;策略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在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但高校民族音乐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种问题,再加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沉闷,不仅消磨学生学生兴趣,还影响民族音乐优势作用发挥。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也不例外。从多角度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艺术修养。
一、借助微课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21世纪不仅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也是信息技术普及时代。正是因为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也使人们将获取信息能力成为必备技能。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產物,清晰直观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魅力,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高校民族学科知识点繁多且琐碎,刚步入高校的学生虽然在中学阶段已经了解相关民族音乐知识,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依旧难以理解和掌握。对此,音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将设计的微课资源分类后再借助互联网发布,形成微课资源库,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自主预习。以学习相关民族乐器知识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出多种民族乐器特点和功能并尝试运用乐器演奏。学生初看教材时便能大致了解是知识点,然而难以形成系统知识网,美术教师就可根据各种民族乐器结构与功能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古典民族乐器微课课件,学生在学习中就可借助鼠标触及到各种民族乐器后会发出咚咚声音,之后微课视频上会显示各种民族乐器功能和特点。必要音乐教师还可剪接乐器演奏视频并将其制作成涵盖乐器结构、应用指法和乐器演示等3~5min视频,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再观看视频,由此起到梳理知识作用。
二、引入讨论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校学生思维已经走向成熟,具备独立的思想意识,正是不同意见碰撞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不同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有不同领悟,教师在民族音乐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思考机会和讨论空间,让学生在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中提高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水平。以《阳光三叠》一课为例,该章节在于探讨音乐作品主题,而这首音乐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谱写出的艺术歌曲,诗歌本意在于表达依依送别的情绪,温婉惆怅,音乐教师可发挥现代多媒体音画同步优势为歌曲挑选送别的图片并将其和歌曲剪辑到一起,再适当插入歌谱,形成歌曲和图片相融合画面。当学生在聆听歌曲时就会瞬间想到凄凉的送别画面,并在后续探讨中分析歌曲演唱技巧和歌曲情感等,从讨论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树立全新的认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灵活应用信息资源 丰富音乐课堂氛围
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仅以具象化方式呈现抽象性知识,更能整理不同类型音乐知识,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相应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尤其灵活应用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将静态图片转为动态,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感悟能力。例如在学习某首民歌时,音乐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歌曲视频,其中一个画面会配合多种色彩和音响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较易引发学生共鸣。当前之所以很多学生认识音乐教学沉闷无趣,多因部分乐器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改变这一弊端。民族器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价值十分悠久。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民族乐曲就先了解其种类,然而成套民族乐曲数量繁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就可在网络上为学生寻找民族乐曲图片并做成PPT,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乐器认识和理解,教师就可将每一种乐器演奏效果制作到课件当中播放给学生看,甚至还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明白扬琴和古琴在音色和外型上的差异,促使学生完整的认识民族乐器。
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重点特征,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在此背景下也受到不同程度挑战和冲击。民族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和传授经典文化的主要学科,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基于互联网+模式的高校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朝着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方向不断发展,更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静.互联网时代媒体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影响分析[J].艺术品鉴,2017(14).
[2]冯凌月.新媒体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影响[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4):120-122.
[3]东青.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体现[J].陕西教育(高教),2017(1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