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青
摘要: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它体现了长期以来的课改最为显著的发展。本文以几个教学片段为例,探究如何在阅读课教学生通过问题和任务的设计,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中的逻辑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056
本文以几个教学片段为例,探究如何在阅读课教学生通过问题和任务的设计,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1. 思维品质的定义和分层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评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陈琳,2016)著名的布鲁姆新教育目标分类法能更清晰、直观地体现思维的几个层次(如图):
从图中来看,由浅入深,思维一共分为6个层次,分别是Remembering, Understanding, Applying, Analyzing, Evaluating and Creating. 前三个称之为LOTS (Lower Order Thinking Skills)——浅层思维能力,后三个称之为HO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深层思维能力。03版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要求下,学生能够记忆背诵知识,能够阅读理解,甚至能够运用语言,但这些主要还是停留在LOTS上面。而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在HOTS方面要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开展深度教学,实现学生对语言的深度学习,习得深层的思维能力。
2. 策略
那么,如何开展深度教学呢?笔者以为,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只要教师有心,在一些问题和任务的设计上稍加改变,或稍作深入,就能较为有效地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片段和感想。
(1) “设疑追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笔者认为这句话已经不够与时俱进了,因为它所包含的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手段。所以在当前核心素养要求下,这句话应该改成“师者,设疑追问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设计思索性问题,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
以B6U4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But Does it Matter?这篇文章为例,笔者在上课的第一环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Where might you find this article? 设置选项A. a newspaper B. a novel C. a magazine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了出来:from a magazine。这样的问题设计和阅读理解中某些题型紧密相连,但学生往往是根据经验和感覺做出判断。所以,笔者在该问题之后紧接着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 Can you find any evidence? 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去讨论、分析,最终总结出杂志文章的特点。在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之后,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得出了这样一张表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为主体,通过思考、分析,实现了从感性的、模糊的“跟着感觉走”到理性的、清晰的有依有据的变化,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有逻辑性。
(2)“华山论剑”,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表现为不盲从或全盘肯定或否定所阅读的内容,而是在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辩证地来看待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如辩论、模拟论坛、开放性问题等任务,犹如“华山论剑”一般,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侃侃而谈。
以B7U3 Satisfaction Guaranteed一课为例。文章最后讲到,Tony必须被带回去改造的原因是它让一位女性爱上了它。作为阅读的延伸,笔者设计了一个模拟论坛来讨论这样一个话题:“Must Tony be rebuilt or not?”,用mind map 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如图):
有学生表示赞同文章作者所言,也有学生表示why cant a robot have a woman fall in love with it?说不定机器人也会发展出和人类一样的感情,从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呢?正如电影《机器人管家》的结果那样,一个机器人最终被承认为人。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分析,又敢于质疑的态度,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3)“昨日重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基于阅读文本设计如仿写、演讲、改编对话、情景剧等任务,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重现学过的阅读文本。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B3U3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为例,笔者首先按照常规,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课后给学生设置任务:把Adams拿到百万英镑后的遭遇设计成情景剧搬上讲台。学生或逼真地展现出餐厅老板对Adams一前一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或加入了搞笑情节,更有学生自制道具,把Adams的遭遇淋漓精致地表演了出来。无疑,在准备情景剧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还加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结语
从以上三个教学片段来看,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建立在语言和内容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不能脱离语言和内容而孤立存在的。此外,思维品质的培养也不可能在一堂课上悉数实现,只有教师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和任务的设置中,有意识地渗透思维品质的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而这条漫漫长路,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慈中书院 315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