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的方法与程序

2018-02-26 19:59陈绍诚
中国慈善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慎思博学格物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上一篇讲到格物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但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解释。《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要如何“格”才能达到致知?其方法又是什么呢?

何谓博学?博学者,力求知识材料之搜集周遍。宇宙的范围无穷尽,知识的范围也一样无穷尽;事物增加无尽,知识也增加无尽,因此我们要广习博学,多闻多见。知识范围如此广大,我们对知识的追求自然无停止满足的一天,故当勤学、时习、温故、知新。

而博学方法亦有三:其一,观察宇宙之现象,以了解自然界之法则,用于人事,以为人所取法。其二,研读书籍,俾知古今知识。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之宝藏,是智慧与经验之结晶,读书可以免于重蹈前人覆辙,节省精力而享受其成果,也是博学里最重要的部分。其三,注意日常所接触之事务,在行动中求新知、求实证。除了探索宇宙之理,了解自然法则,还要将古人的知识经验贯通求证,将新旧知识浓缩为自己之知识经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何谓审问?审问者,力求知识材料之探讨完备。问有三种动机:一、不知则问。二、虽知而有所疑则问。三、知之略而欲尽其详则问。问与学是互相为用的,学而不问,未必能得明彻之了解及正确之认识。孔子的门生各有不同的问,问仁、问孝、问士……孔子按照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环境告知其应知之道,是谓因材施教。然而我们并非圣人,问者与答者均能从问答之间得到新知,改正思想及行动,受益广大。《书经》云:“好问则裕。”

何谓慎思?慎思者,力求知识材料之推考细密。我们需要将所学所知所记忆的事物联想而推究其相互之关系,方能构成有系统的概念。如无构思成有系统的概念,则知识材料浮散零碎而无用。思必须用心才能谨慎,不用心谨慎思考则无用,甚至会变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此子夏曾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审问后,继之以近思,才可谓深会于学者矣。孔子教学,甚重思维。不思之弊,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要学便要思,光思而未证实也是无用的。

何谓明辨?明辨者,力求知识材料之类别明晰。宇宙间事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同异、反正、真伪、善恶、是非,必须深切解析,明其真相。当今科技重实验实证,皆求真之表现。事物之性质情态如有明显分别则尚易辨识,最难辨识者乃性质相近,情态相似,或内外不符者,这种则须特别用心,比别其是非,辨其真伪。尤其人心人性,盖似是而非,则真伪善恶,互相混淆,最易陷人于恶,败德乱行也。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何谓笃行?笃行者,力求知识材料之实际应用切实。经过学、问、思、辨四个阶段,知的功夫大致完成,下一步则是行其所知,以证其然。行中求知,以益其信,知行须并进,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为一事之两段。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从学和行中相互证实及应用,方能精益求精,愈行愈知。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慎思博学格物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华淮
慎思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