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程睿
[摘 要] 基于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与人力资本投资及劳动力供给关系的研究观点文献综述,以有效劳动力供给为视角,研究我国有效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政府人力资本投资较少、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等是制约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加大各投资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等措施来增加我国有效劳动力供给,从而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有效劳动力供给
[中图分类号] C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1-0078-02
一、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效应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就业状况还存在就业环境差、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险不全、劳动关系不和谐等问题,总体就业质量较低。同时随着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例如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低端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变,企业岗位设置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劳动力供给质量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这正是由我国当前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劳动力供给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供给数量大于市场需求量,但是我们的劳动力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要求,这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提升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是解决高质量就业问题的关键。通过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有助于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从而促进高质量就业。而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以高质量就业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与有效劳动力供给,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与人力资本投资及劳动力供给关系的研究观点各异,但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在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中,杨河清(2012)提出我国劳动力供给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加大对我国农村和农民工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不仅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中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会导致大量技能人才短缺[2]。Autor(2013)则进一步强调,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改善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重获比较优势的根本途径[3]。郝雨霏、张顺(2016)提出教育对实现人职匹配有促进作用,学历作为正式的信号传递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传递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作用[4]。
(二)有效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
在有效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中,王秋实(2013)指出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供给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能够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5]。王立军、马文秀(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劳动熟练程度加强,从而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6]。李付俊等(2014)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且供需错位,也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7]。
三、我国有效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影响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供给要符合企业需求即劳动力供给要有效,而现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都是低效或无效供给。因此了解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8]。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稀缺,尤其是高端就业岗位。很多原有的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职业培训少、人力资本存量少、能力差、缺乏技术技能,已经难以满足产业升级衍生的岗位要求。2010年之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就是因为劳动力供给有效性不足。劳动力市場供给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供给低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制约因素。
(二)政府人力资本投资较少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参考,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加大,截至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8%,首次超过4%的国际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2015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教育经费一直在增长,但是涨幅仍较低。以2015年为例,德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5.1%,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比重为6.1%,美国为7%左右,而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仅为4.15%。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经费投资仍较低,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教育经费投入较低会直接制约我国人力资本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
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轨现象。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多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不对口,导致专业知识优势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压力。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度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年度本科红牌专业前5名有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这些专业的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9]。其中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专业近5年来几乎每年都被评为最难就业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的招生数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既然调查显示这些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那么高校在每年的招生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招生数量,避免培养更多的失业学生,减少对这些专业的投资,同时加大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的投资力度。endprint
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对策
(一)加大各投资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国民教育的财政支持,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补助,鼓励农村劳动力、下岗职工参加职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奖助学金制度,提高奖助学金的标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其次,要提升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引导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状况,完善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制度,增加企业在职培训的资金投入,丰富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例如进修学习、员工关怀等。最后,提高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增加家庭人力资本支出,丰富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二)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
加强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建设,高校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当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改革,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式教学如聘请更多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为客座教授,加大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在现有职业培训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德国的二元模式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结合劳动者的实际就业困难情况和就业市场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的加强师资力量和配套设施,改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以实现提升职业培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政府应完善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
政府应做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合理引导者和监督者,例如根据每年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为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提供合理化建议;加强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合理规范各个行业的劳动力供给规模,适当分流扎堆行业的无效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和效率;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全国统筹,降低有效劳动力迁移的风险;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勞动力就业;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双创”,并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进行创业培训和资金扶持,既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又可以为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信长星.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12(6):2-5.
[2]杨河清.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N].经济日报,2012-11-26(009).
[3]AUTOR.D,D.DORN.The Growth of Low 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Labor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 (5): 1553-1597.
[4]郝雨霏,张顺.劳动力就业市场化、人力资本与人职匹配[J].人口与经济,2016(2):79-85.
[5]王秋实.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供给效应:结构视角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6]王立军,马文秀.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劳动力供给变迁[J].中国人口科学,2012(6):23-33.
[7]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J].人口与经济,2014(6):93-95.
[8]蔡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问题[J].财政(双周刊),2008(8).
[9]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史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