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4400;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促进中心,天津 300457)
专题复习是高三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其效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高考成绩[1]。高考物理命题坚持“突出基础性、注重综合性、加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的理念,对专题复习课来说,典型例题的教学无疑成为落实好该理念的重要抓手。
近年有不少高考物理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试题虽源自教材,但遵循“能力立意”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品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三方面。具体到高中物理学科,物理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能对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能对相似的物理概念、规律加以区分并应用于具体事例中,能综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准确、快捷地解决问题。
倘若以物理教材中的习题素材为蓝本进行拓展、变式、创新,无疑是提高复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鉴于此,笔者以专题复习课教学为例,与同行们探讨如何利用教材习题进行变式教学,促进物理知识建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复习策略。
例1(由人教版物理选修3-2改编):设图1中的磁感应强度B=1T,平行导轨宽l=1m,光滑金属棒PQ以v=1m/s速度贴着导轨向左匀速运动,R=1Ω,金属棒PQ的质量为m=0.1kg,电阻为0.5Ω,导线框的电阻不计。
图1
图2
问题1:运动的金属棒PQ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相当于电源。画出该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解:画出电路图如图2所示。
问题2:通过R的电流大小等于多少?方向如何?
问题3:金属棒PQ两端的电势差UPQ为多少?
问题4: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多少?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为多少?
问题5:求金属棒PQ所受的安培力F安。
问题6:求使金属棒PQ向左匀速运动所需要的外力F外。
问题7:外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
问题8:若撤去外力F外,则金属棒PQ将会怎样运动?当金属棒PQ运动的速度为0.5m/s时,求金属棒PQ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问题9:若撤去外力F外后,导体棒还能向左运动x=0.15m,则电路中通过电阻的电量为多少?
设计意图:问题1、2、3、4、9以电磁学基础知识为载体设计,问题5、6、7、8以动力学知识为载体设计,所有问题均以高中物理核心知识为依托,既体现基础性,又彰显了综合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不同的层次梯度,高水平的问题可以提升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的全面性[2]。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概念、重要物理规律,根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设计连贯的、逐级递进的问题序列,降低综合性问题的难度,驱动学生的认知思维向着高水平思维不断进阶。
例2(由人教版物理2改编):把质量为0.5kg的石块从10m高处以30°角斜向右上方抛出(如图3),初速度是v0=5m/s。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石块落地时的速度为多大?
图3
解析:方法1:利用“动能定理”求解。
方法2: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方法3: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求解。
设计意图: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通常称为解决力学问题的三把“金钥匙”。2017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完善了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将动量知识列为必考内容,这为解决物理问题打开了又一扇窗。通过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物理知识系统化,使得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有较大的提升。
例3(由人教版必修2改编):游乐场的过山车可以底朝上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游客却不会掉下来(如图4)。我们把这种情形抽象为如图5所示的模型:弧形轨道的下端与竖直圆轨道相接。使小球从弧形轨道上端滚下,小球进入圆轨道下端后沿圆轨道运动。
图4
图5
变式1:已知轨道最高点P距离水平地面高为h,圆环轨道半径为R,小球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一切阻力。若该小球从P点静止释放后,经过最低点B时的速度为多大?对轨道的压力是多少?
变式2:已知圆环轨道半径为R,小球从P点静止释放后,当小球经过圆轨道最高点A时,轨道对小球的作用力恰好等于小球的重力,则P点距离地面的高度h是多少?
变式3:已知圆环轨道半径为R,若小球从静止释放后,小球若能在圆轨道上完成圆周运动,P点的高度至少多大?
变式4:已知圆环轨道半径为R,将小球从P点释放,要求小球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P点高度h的取值范围?
变式5:小球从高为h的P点释放后恰好通过半径为R的圆轨道最高点A,若考虑阻力影响,则小球自P点运动到A点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为多少?
变式6:图6为某游乐场内水上滑梯轨道示意图。整个轨道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表面粗糙的AB段轨道与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BC在B点水平相切。点A距水面的高度为H,圆弧轨道BC的半径为R,圆心O恰在水面。一质量为m的游客(视为质点)可从轨道AB上任意位置滑下,不计空气阻力。
图6
(1) 若游客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B点时沿切线方向滑离轨道落在水面D点,OD=2R,求游客滑到B点时的速度vB大小及运动过程轨道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Wf;
设计意图:变式1、2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模型意识,培养建模能力,巩固学生对基本规律的掌握;变式3、4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变式5、6旨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体现创新性。对例题进行广泛变换与引申,尽可能引申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复习的目的不仅在“温故”,更在“知新”,包括知识的加深和技能的扩展,同时对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进行训练和再提高,尤其是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习题是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典型案例,是对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和强化,是重要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升华,其极强的衍生性成为高考试题推陈出新的源泉。开发教材习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规律、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物理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87.
[2] 查汉华,杨海清.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进阶式问题驱动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