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梅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江苏 仪征)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下,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涉及文化、历史等多种知识,使语文课程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自觉履行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现代人才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高中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常常只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一些古诗词、文言文等只能简单讲解。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无法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了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的冲击,要求高中教师唤醒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使其在学习中接受文化传承,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其文化的审美能力,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
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古诗词和文言文部分。而大多数传统文化与高考内容无关,很多教师只会进行简单的讲解,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理解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使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受到了限制,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教学效果受到了限制。
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求教师通过文章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内容方面的讲解,缺少情感方面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受到了影响[1]。
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比较难学的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进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教师鼓励学生购买相应的辅助书籍,比如《高中文言文翻译》等。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辅助书籍,影响其实践动脑能力,无法理解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高中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从而保障学习质量。对此,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逐渐接受传统文化。例如,一是成语教学。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字、词中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内容。而成语中有相应的典故,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前3到5分钟的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认识。二是丰富学习内容。传统文化包含很多的内容,单靠高中语文教学还远远不够,应利用课外读物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比如,教师可将《唐诗三百首》的内容应用在课堂中,有利于将传统文化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保障教学效率。三是树立人生格言。在新课改的发展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新型人才。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传统名言警句作为人生格言,从而起到警醒作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保障学习质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国专家学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因此,要求教师加大教材开发力度,将传统文化内容挖掘出来,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例如,以《劝学》一课为例,其文章告诉人们,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应注重每天反思自己,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同时,在学习时要善于积累、心思集中,以获得更大的收获。这篇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师可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教育资源,包括“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案例,教导学生应利用一切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学习古代先贤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更好地接受文化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应有的价值[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高中语文教材只能体现很小的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本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当讲到《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可通过互联网搜集《沁园春·雪》的相关内容,使两篇文章形成对比,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从而理解我国当时的国内局势,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另外,教师还可针对文章内容,搜集相应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数据信息,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双重刺激,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从而保障学习效率。
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对此,要求教师正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大教材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同时,还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以满足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不断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