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星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上,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课程模式。即在学科内容上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使活动成为内容目标的载体和基本表现方式。“课程内容活动化”意在以活动呈现课程内容,使课程真正活起来,使学生真正学起来。“活动内容课程化”意在以学科知识内容和价值理念支撑活动。
根据新课标,新一轮课程改课的课程设计与内容都有了大幅度变化与整合,高中政治的综合性特点更加突出。在宏观知识构成上,如必修四个模块、选修三个模块和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中,涉及了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哲学、文化、逻辑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从中观视角看,很多模块本身就是几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如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人类历史,立足于中国实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涉及了历史、政治、社会学知识;模块四:哲学与文化,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述价值判断和文化自信的意义,涉及了哲学、文化、政治学知识。从微观视角看,很多具体的知识是几个学科知识的综合体,如模块三:政治与法治中,以“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为议题,要求探究司法公正的意义和价值,是政治与法律知识的结合;模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要求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政治与历史知识的结合。
在课程实施与组织方面,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能力要求的综合性,不仅强调学习能力,更强调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养成。在每一框的教学提示中,以“议题”方式提示课程内容,给出多种多样的活动建议,注重实践与行动能力以及活动过程对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思想政治课程评价针对多种情境和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方案,重点是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新课标中在有关课程评价处,给出了一个案例4,议题为: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状况,建议学生自主选择某个企业进行调查。在社会调查的实施与评价方面,给出了具体步骤:分配任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报告)—交流分享,由师生现场共同评价。
1.教学方式的开放性。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实践展开,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在每个议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以及思考、讨论、探究空间,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由上而下的传导路径,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知识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
2.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学习场所不仅仅限于教室,还可以是校园或社会某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在相关知识后有议题的提示,每一个议题后有探究任务,还有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学生可选择合适活动形式来完成探究任务。如必修模块三:政治与法治中,一个议题“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给出探究任务是探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意义,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活动建议有参观民族自治地方的成就展,或搜集有关资料,制作民族关系的展板,阅读民族文学作品,观赏民族歌舞,或查阅资料,了解各民族杰出人物的故事。围绕议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活动来展开,这一过程会有体验、有交流、有讨论,还有合作和探究,最后对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并得出基于事实的客观认知。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情境和实践,对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3.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新课标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共有三类课程: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培育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延伸,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也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满足多样化学习兴趣和升学需要;选修课程是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拓展、提高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个性化发展、高校自主招生的需要。三类课程侧重不同,安排灵活,指向学生自主化选择和个性化需求以及未来性规划,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统一开放的课程体系。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直面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力求以综合性、开放性的姿态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改变传统课程的呈现方式,赋予课程更丰富的内涵,更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更真切深入的知识生成与习得体验,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