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不妨这样“变变脸”

2018-02-26 23:08江苏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226463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5期
关键词:渔歌子体悟李白

江苏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226463)

古诗词学习对于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传承优质文化精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当下公开课教学涉及古诗词的寥寥无几,很多古诗词教学也常常被异化为机械的“翻译课”,使得古诗词原本丰富的意蕴难以渗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为此,教师就需要选择最贴近学生内在认知思维的策略,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以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益。

一、以猜测的方式,链接诗人风格

关注诗人是深入体悟诗歌内核的重要渠道。但纵观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对诗人的呈现要么直接揭示、生硬告知,要么资料收集、机械共享,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地位。对此,教师可以选择猜测的方式,巧妙地将诗人的相关信息与古诗的核心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在导入环节采用了“借词串猜诗人”的方法,教师出示与诗人相关的系列词串:“唐代诗人、青莲居士、《古朗月行》……”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没等教师说完,就喊出了“李白”的名字。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猜测:“你觉得老师还会准备哪些与李白相关的词串呢?”有的学生列出了“喝酒”,并表示李白喝了酒之后就会诗兴、酒兴一起迸发,写出来的诗歌更精彩;有的列出了“诗仙”,并介绍李白的诗富于想象,极具仙人虚无缥缈之感。紧接着,教师出示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并紧扣学生介绍的“诗仙”这一核心信息,提出了本首诗教学的核心问题:“李白所写的这首《望庐山瀑布》,哪些语言就很有‘仙气’呢?”从而将这首诗的教学演化为一场体悟“诗仙”味道的探寻之旅。

教师将诗人的生平资料以词串的方式出示,引领学生进行猜测,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并紧扣其中的核心信息,与教学设计进行深入链接,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以冲突的形式,理解古诗信息

由于古诗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讲述就显得必不可少。但如果一味地讲述,学生的思维就只能停留在古诗表层。此时,教师不妨故意设置认知上的冲突,引领学生将自身的思维介入古诗内核的体悟过程中,继而借助教师四两拨千斤的点拨,更好地向文本深处迈进。

如在教学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一千座山,一万条小路。看来大诗人柳宗元不仅诗写得好,连数学也学得很棒,能够将自己走过的山、看到的路都计算得如此清楚?”此言一出,立马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倾吐了自己的意见:“这里的‘千山’‘万径’其实并不是指真正的一千座山、一万条路,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教师报以掌声,并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夸张之意”;还有的学生指出:“这其实就是一种概数,形容山很多、路很多。”教师给予其热烈的掌声,并指导学生读出山之重、路之多。

教师在这一案例中的故意示弱,为学生积极运转自身的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对古诗中“千、万”等数字形成了通透的理解,而且在丰富认知积累的基础上,深入感知了雪天的苍茫与荒凉。

三、以故事的方式,呈现背景资料

每一首诗都蕴藏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和诗人自身的故事,要想真正走进诗歌的内蕴之中,就必须借助翔实的资料。但遗憾的是,教师在呈现资料时,都是一副煞有介事、字正腔圆的高大形象,学生常常听得云里雾里。我们不妨将资料裹挟着故事的外壳,富有生趣地呈现出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张志和悠闲自得、淡泊名利的胸怀,教师在出示《渔歌子》创作背景资料时讲述了一个故事: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常年在外,以钓鱼为乐,他的哥哥担心他的安全,为了劝弟弟回家,就创作了一首《渔歌子》:“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其中,“且须还”就是对弟弟急切的召唤。但弟弟并没有将哥哥的话放在心上,在读到哥哥的词后,他也创作了一首《渔歌子》作为回应,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中,“不须归”正是对哥哥劝说的一种回应。

以故事的方式呈现资料,不仅让学生听得趣味盎然,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词作所蕴藏的情感真意,为学生深入体悟其内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诗词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认知规律。教师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依托诗词的特质,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策略和展现形式的变化,促进古诗词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渔歌子体悟李白
《渔歌子》改写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渔歌子
倒下的那一刻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