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53002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且要注重综合性、实践性。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有效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教学目标呢?“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就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设计参考。
何谓“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即课堂中采用听、看、讲、想、做、动、静七种要素相互组合并轮换着用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这一课型方式所涉及的七要素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重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关键要素是“想”和“做”。因为这两个要素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正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新时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要求。
在这种课型方式中,“动”“静”两要素相互转换的设计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教学中如果存在长时间单一地听、看、讲、想、做,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陷入心理疲劳,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依据小学生在同一状态下持续学习时间约为7~13分钟的特点,在其心理疲劳临界点加入“动”“静”转换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迅速恢复学生学习的精力和体力,帮助他们迅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疲劳。
所以,这七要素的组合使用和轮换使用,不仅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眼、口、耳、手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有效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如何进行“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教学设计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常规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听、看、讲、想、做、动、静七要素组合着用、轮换着用的基本原则,在相应的教学步骤中标明所使用的要素,并在一个课时内至少设计3次以上的“动”“静”转换。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纪昌学射》一课,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复习导入,学习生字(5+1分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1分钟)交流讨论,品读课文(15+1分钟)拓展思维,交流启示(14+1分钟)【教学目标】1.小目标:学会认读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运用“先、然后、后来”等关联词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能联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重点)2.大目标:从不同角度体会故事蕴含的丰富哲理,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难点)【课型方式】要素组合方式【课时形态】标准课(40+5分钟)1.回忆寓言及特点,引出课题。(听+看+想+讲)(1)引导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2)提问寓言的特点。(3)引出课题,引导质疑。2.学习生字。(看+讲+听+想+做)(1)出示词语,指名读。(PPT)(2)带读轻声词。(3)指导难写字:“妻”。自由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听+看+讲+想+小动)(1)出示读书要求,思考课文内容。(PPT)(2)指名说课文内容。(3)补全句子,教给学生复述时用上“先、然后,后来”等关联词和“一、二”等序数词来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4)根据方法复述内容,同桌互说。1.动作体验,引发质疑(想+听+看+讲+小动)(1)体验射箭动作。(2)引发质疑:纪昌学射为什么先要花大力气练好眼力?2.出示学习要求1:品读飞卫的话。(听+看+讲+想+小动)(1)出示飞卫的话。(PPT)(2)指名说飞卫对纪昌练眼力提出的两点要求。(3)目光体验:盯。(4)指导朗读飞卫的话。3.出示学习要求2:品读纪昌行为的句子,体会纪昌的性格特点。(听+看+讲+想+小动)(1)出示相关句子。(PPT)(2)动作体验:注视梭子。(3)体会纪昌的性格特点。(4)指导朗读重点句。1.根据板书理解练眼力和百发百中的关系。(听+看+讲+想)2.思维拓展迁移运用。(听+看+讲+想+小动)(1)出示:“要想学会__,首先应该下功夫__。”(PPT)总结拓展,布置作业(1分钟)(2)4人小组交流。(3)指名答。(4)师小结。3.小组合作交流启示。(听+看+讲+想+做+大动)(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2)6人小组交流,把寓言的启示写在大卡上。(3)小组代表汇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师总结。(听)2.布置作业。(听+看)(1)把纪昌学射的故事和启示讲给家人听。_________(2)找到《列子》,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里面的其他故事。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此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还标明了预设的教学时间,以控制课堂教学进度。而教学环节,在每一个教学步骤后面,则用小括号标明了该教学步骤所使用的几种要素,即学生所要完成的几种学习行为。整体上看,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使教学中“动”“静”转换的次数一目了然。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以单一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或枯燥的听讲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出现。
具体而言,以该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学习生字)为例,其中的第一个教学步骤是“回忆寓言及特点,引出课题”,后面标明“(听+看+想+讲)”,这就说明这一教学步骤要组合使用四种要素,需要学生“听”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想”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看”教师板书的课题,并按照教师的要求“讲”课题(读课题并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第二个教学步骤是“学习生字”,后面标明“(看+讲+听+想+做)”,说明这一教学步骤要组合使用五种要素,需要学生“看”教师课件上出示的词语,“讲”(读)出词语的正确发音,“听”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及词语的示范朗读,“想”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并按要求去“做”,用钢笔写好生字“妻”。这样的要素组合设计能够充分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此外,这一教学设计中的“动”“静”转换,主要体现在小括号里标明的五次“小动”和一次“大动”上。其中,第二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的“小动”是指同桌互说,即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互相复述课文内容;第三个教学环节(交流讨论,品读课文)中的三次“小动”分别是指学生伸手拉弓体验射箭的动作、用目光体验什么是“盯”、用头和眼的来回摆动体验纪昌注视梭子的过程;第四个教学环节(拓展思维,交流启示)中的“小动”是指4人小组交流,即讨论如何补全课件中出示的句子;而“大动”则是指第四个教学环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启示”,即学生组成6人小组,根据合作学习要求进行交流,并把寓言的启示写在大卡纸上进行汇报的系列活动。这些贯穿于几个教学环节中的“动”“静”转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总之,基于“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易学可行,不仅能将学生的眼、口、耳、手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而对有效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