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应从感悟向探究转变

2018-09-11 01:39浙江常山县城东小学3242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5期
关键词:解释性语言文字环节

浙江常山县城东小学(324200)

一、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可是,现在的阅读教学效率依然低下,课堂教学以对话形式为载体,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读”和“悟”统领课堂;重内容分析而轻文章形式表达,重学生感悟而轻学生情感积淀。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都围绕着课文内容——“写什么”不停地设计一个个问题,抓住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挖地三千尺,让学生体会出作者都没有想到的情感;学生也知道教师需要什么,于是用虚假的词句迎合着。于是,师生在阅读教学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阅读的本色。因此,在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赵镜中先生尖锐指出:阅读课堂结构单一,变成了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转变,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教学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所造成的。

二、课堂从内容向形式表达的转变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感悟中心”向“探究中心”转变。那怎么实现这样的转变呢?

(一)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记得哲人帕斯卡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教师应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思考怎样才能从“感悟中心”的课堂向“探究中心”的课堂转变。赵镜中教授的理论给我们启示。

赵镜中教授提出小学阅读理解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作字面的理解(也叫事实性理解),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叫作解释性的理解,第三个层次是批判性的理解,第四层次即创造性的理解。目前,我们的阅读课堂重点落在第一、第二个层次上,也就是带领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明了课文内容,而忽视批判理解、创造性理解的教学。

第一个层次叫作字面的理解,也叫事实性理解。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在文章里找到答案。比如,文章的主角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等。通过字面的理解,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大致的理解。这是理解的最低层次。如果过多地在这个层次上花时间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内容分析的误区。现在,我们已经感觉到这种教法的低层次性和低效性。目前,我们深深陷入理解的第二层次而不能自拔。

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叫作解释性的理解。这是我们现在阅读教学中花最多时间解决的问题。所谓解释性理解,回答问题基本上还是根据文本,但是必须做一些整理、组织、推论才能获得。例如,教学《巨人凡人花园》一文,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巨人是个好人吗?”回答时,学生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但是基本上还是从文本出发。在回答过程中,学生要整理前后思路,对巨人前前后后的表现做一个判断,才能知道巨人算不算好人。这就是解释性的理解。可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为了“紧扣教材”,让学生用“我读懂了……还读懂了……”的形式进行感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无须思考,只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来进行简单回答。而教师的引导也是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架之内。这样,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他们并没有真正对课文进行感悟。因此,看上去学生的感悟颇多,可是细细琢磨,都是一些套话、假话。

没有教师对文本的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又怎么能有学生的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呢?

(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只有教师真正成为一位思想者,关注到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关注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才会从内容向结构、表达转变。

现在借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大自然的启示》中《人类的老师》教学,说明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学着写”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1.“写什么”环节。学生速读文章《人类的老师》,归纳出文章介绍了人类的两个老师:蜻蜓和鲸,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2.“怎么写”环节。学生对比阅读写科学家从蜻蜓和鲸身上得到启示的两段话,发现这两段话是怎么写的。教师用以下表格引导学生理解。

_________段落科学家从蜻蜓得到的启发科学家从鲸得到的启发表达结构现象启发_______________结果现象___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语言表达(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困扰科学家的问题)疑问句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才”字在句子中的用法____________(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困扰科学家的问题)疑问句形式体会“极为”在句子中的用法____________

3.“学着写”环节。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掌握的方法,改写同一单元学过的文章《蝙蝠和雷达》。

这样的教学,学生完全自主参与探究中,把内容分析和语言运用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阅读教学中,从内容向结构、表达的转变,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写什么—怎么写—学着写”的僵化固定模式,而是要因文而异,进行灵活运用。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年级下册的《中彩那天》一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写什么”环节。通过阅读,学生马上知道本文的内容:父亲汽车的得而复失。

2.“怎么写”环节。故事以“我”的视角写作,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这对当时正在上学的“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当父亲开着获奖的奔驰车缓缓驶过拥挤的大街时,我却发现父亲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也“闷闷不乐”。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我”迷惑不解,母亲又详细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

3.“创造性写”环节。课堂摒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环节,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写:从父亲的角度叙述这件事的经过。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要写以下的内容。(1)父亲对汽车的梦寐以求;(2)父亲为库伯代买彩票;(3)发现中彩,两难选择;(4)内心挣扎,做出选择。在改写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了父亲的思想,提升了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从内容向结构、表达的转变,除了进行探究式学习,还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猜测性阅读等,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的转变,应使学生在原来单单知道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语文。

猜你喜欢
解释性语言文字环节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