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311800)
文言文是我国古老的语言,是现代白话文的根基。它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和媒介,更是中华文化的遗产,具有极大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一目标有两个关键词“学习”和“传承”。这两个关键词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地位。可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才有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虽然浅显,但是对从未接触过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还是艰涩生晦的。如果在这之前能选择一些合适的文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进行铺垫,建立一个爬坡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之路就能更顺理成章一些。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能过识字关,现代文的阅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对二年级学生语文认知特点的分析,在此阶段适当地引入文言文进行诵读、学习,学生是能够接受的。当然,要精选文本,由易到难,从音韵、语序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打开一扇文言文启蒙的大门。民国时期小学国语课本中的课文产生在文言向白话转型的特殊时代,教材编者们既盼能挣脱文言的束缚又企传承文言典雅的神韵,文本言语处处烙上了文言的印记。这样的老课文对二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启蒙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笔者为本班学生设计了用民国课文进行文言文启蒙的课程,用读文、背诵、仿说、仿写等策略,带着学生走入了文言文学习的大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本行之有效的方法。率先倡导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朱文君老师也曾说:“小古文怎么读呢?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于文言文在行文、用词等方式上和现代文有较大的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个时候“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一遍一遍重复机械地读,肯定会费时费力,使学生从心底里厌恶文言文,这就和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了。因此,在引导学生读文言文时,教师要根据选文的特点,进行一些花样性的朗读,既避免机械反复朗读的疲劳,又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表达的意思,享受到文言文朗读的乐趣。
如,《蟋蟀》一文以姐弟俩的一问一答解释了蟋蟀发声的原理,问句“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中的疑问词“何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读,使学生体会问的语气,从而明白“何也”的意思,这样难点就在朗读中突破了。
又如,《不倒翁》一文36字,共8句话,简短有趣地描绘了不倒翁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拿出不倒翁的实物,让实物与文字一一对应。这样,学生会觉得这个眼前的不倒翁就是从这36字的短文中走出来,再看实物进行朗读时,自然就会趣味盎然。
读法指导还有很多,如表演读、互动读等。同一篇文言文,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多种读法进行朗读。在具体的教学中,图文对照读、实物与文字对照读能帮助二年级学生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互动读、表演读是学生最喜欢的朗读形式。
文言文启蒙教学贵熟不贵知。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细致地讲解,不要求熟读成诵,需要用到的时候还是无从想起,这样的文言文启蒙教学是不成功的。宋代的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理学家朱熹也有相似的言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可见,熟读对语文学习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背诵不断积累语言,最终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标。
但是,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弱,所以对背诵这样的学习,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做到乐此不疲。基于这样考虑,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背诵展示环节。背诵展示环节是不受时间限制,一般来说每节文言文学习课都有这一环节。在新课初始,组织学生进行回顾性的背诵;新课结束后,根据所学篇幅的长短,一般设置当堂背诵环节。除了课堂上,早自修也是背诵展示的时间。展示活动更是不拘形式:有时是富有竞争的小组积分背诵赛,有时是互动式的抢答背诵,有时是侧重个人展示的表演性背诵。如,《杨柳》一文以状物为主,就让学生通过“小小讲解员”的方式进行展示。除此之外,还有拍手背诵、单元擂台挑战赛等。在展示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积累了语言。
这个小小的背诵展示环节,看似外显,实则是促进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内化吸收的过程。假以时日,这些富有节奏、音韵优美的文言语句就会融入学生的内在言语系统中。
笔者所用的选文,都是经过认真对比、精挑细选的,大都音韵优美、语言凝练、表现力强。这样的文字,积累感悟固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在必要时让学生尝试模仿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表达。二年级学生对文言文表达形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仿说这种形式上。
文言文很注重用词的韵律,追求韵律的整齐。如,《春风温》一文写道:“春风温,秋风凉,夏日长,冬日短。桃花开,梧叶落,山鸟飞,野兔走。”它由八个动宾结构的三字句组成,每句最后一个字凝练准确地概括了事物的特点,全文节奏感极强。尤其是前面四个分句,用两对反义词写出了四季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这种形式说一说,要求由低到高,先让学生说一个事物的特点,如小草绿、国旗红等。当每个学生都能说的时候,教师就要提高难度,要求他们模仿着说说两个以上相关联事物的特点。在模仿说话中,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言语凝练的特点,学会了表达。
有很多词语是文言文的专属用词,有自己特有的意思。这些词语如果不经过学习,学生就不明白它的意思。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所遇到的较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虽然选用的是民国时期课本的选文,相对年代较近,但是也会出现这样的文言词语。当学生明白了意思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尝试着用一用。如,《放风筝》一文中人称代词“汝”和“吾”就和现代文的说法不同。在明白了“吾”“汝”的意思之后,我让学生试着用一用,说一说。有的学生很快就能联系当时的情境,指着老师说“汝是老师”,又指着自己说“吾是学生”。在说话间,这两个文言文的人称代词已经被学生很好地吸收内化了。
虽然很多选文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想象。在富于想象的空间里,让学生来仿一仿,别有一番情趣。如,《菊花》一文中“其瓣如丝,如爪”形象又富于想象地描绘了菊花花瓣的形状。教学时,出示各种菊花图,让学生进行想象拓展仿说“其瓣如丝,如爪,如___,如___”。在对画面的观察中,想象的翅膀也被打开,“如钩”“如盘”“如泉”“如线”等妙喻随之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启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性学习,将学生领入文言文学习的大门,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