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苏州路校区 季海林
课堂教学设计因课堂教学而生,教师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将工具性与思维性融合起来,制订策略、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培育。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在熟悉教材、明确任务、确立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力来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
教师没有真正将课标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之中,没有解决“教”与“学”之间的问题。教材是静态的,而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师要分析学生差异灵活地组织教学,而不是简单的“讲授”知识。
教师要突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要充分地了解目标的设定。如果对目标的设定缺乏认识,就会出现目标的制订与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的现象,出现目标过高、过多的现象。
大部分教师虽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入手导入,开展合作探究、互学互探等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设计时过多使用复习引入、强化练习等环节,使数学教学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计步入平常课堂,学生也比较喜欢教师将鲜艳的色彩、新奇的内容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增加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对媒体内容不加选择,出现过于死板的现象,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启。
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学、合作交流等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教师选择的教法过于陈旧,教学设计也缺少趣味性。
针对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发现不足,也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不足,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适宜学生的学习。但部分教师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学生的自评、互评,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无法融入教学之中,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用自己的教学风格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合理的设计,要留有让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思考、积累探究中获得发展。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客观地分析,以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要分析目标与教材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教学内容是否可用,如何进行合理地调整,教学顺序是否适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是否易为学生所接受。如在苏教版六下“圆柱的认识”一课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引入的问题,“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再与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中说说圆柱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以教学重难点带动全面。要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以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注重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之中,制定的目标要避免与教学内容出现脱节的情况,即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观察、思考等活动,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内化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架构。教师要避免“赶进度”而忽视对重难点的突破,要避免使教学过程“走过场”,让其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不将教学目标盲目拔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教师要深入了解知识点的由来,了解编者的意图,挖掘蕴含的数学思维,但部分教师在设计时往往忽略了对教材例题的使用,忽视了内含的知识,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讲解,没有关注知识的重难点、关联点、学生的困惑点,无法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数学思想落实于实践之中,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对话,探寻出适合学生求知的最佳教学方法。
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对下载的课件不加修改就加以利用,有时出现课件与教学内容不符的状况,让学生不得不按定式思维的方式思考。教师要依据学情,科学使用多媒体,拉近知识与学生实际之间的距离,让媒体服务于教学。教师要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提供灵活、新颖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开展多元的教学评价,通过自评、互评提高学生评学的积极性,这有助于改变他们吸收、整理知识的角色,激励他们在继承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知识架构,从而培养他们探学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本,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将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活用教材,关注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