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哲,石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要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要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如何“走出去”办学?对此问题,理论和实践均缺乏必要的探讨和探索。鉴于此,本文拟以我国首家实施海外办学的中职学校——宁波外事学校及其近年探索的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办学实践为例,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应然路径,从而为我国今后更多中职学校“走出去”提供经验借鉴。
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并不是一所或几所学校的偶然尝试,而是立足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到教育合作交流中的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举措。
教育国际化使得全球的教育资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各国之间通过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带动了各国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使得人类在前所未有的空间中彼此联系在一起,在诸多不确定性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共同探索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毋庸置疑,“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推进急需培养一批精通相关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职业教育与经济依存度较高,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呼吁职业教育走出去,拓展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教协同,提升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助推企业“走出去”。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出去”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教育援助行动。对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形式包括援建当地学校,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培训,派遣教师志愿者,提供来华留学奖学金,提供教学设备、仪器与图书等。但从援建的内容上看,主要以援建基础设施、硬件投入为主,缺少在职业教育模式援助上的探索。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关注中国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将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输入到这些国家。
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目前还处在尝试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借鉴、面临文化交流冲突、缺乏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挑战均是中等职业学校在“走出去”办学的探索实践中所面临并且要着手解决的系列问题。首先,要解决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缺乏经验与借鉴的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的海外办学机构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主体,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的海外办学几乎还没有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职学校的海外办学探索仅借鉴国内开展的国际合作交流的经验是不够的,而借鉴高等院校的海外办学经验又会因为院校的类型、层次以及专业设置的不同导致无法适用。其次,要解决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面临文化交流冲突的问题。文化交流是构建“一带一路”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与纽带,相反,文化的差异与误解就会造成交流的障碍,甚至会引发冲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每个国家都有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习俗,在交流合作中更需要相互理解与包容、相互尊重与适应。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去”办学不可避免的要和合作国的文化产生交流冲突,如果不具备相应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则会导致因文化冲突引起的互不信任,进而导致“走出去”办学的失败。再次,要解决“走出去”办学的学校缺乏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如果简单套用我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会导致人才培养的水土不服;如果在当地套用外方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失去了“走出去”办学的意义;如果将合作双方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单的拼接,则会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比例不科学等问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创造了新的机遇的背景下,一些具有丰富国际办学经验和优质办学资源的中等职业学校正在尝试“走出去”办学,其中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宁波外事学校与罗马尼亚德瓦艺术中学合作成立的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提供了新平台,沿线的部分国家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来自中国的教育合作与支持。目前,我国各省、市和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关系。希望开展“走出去”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积极呼应“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利用当地政府与沿线国家已缔结的合作关系,通过政府平台及社会机构牵线,确定开展“走出去”办学的合作国家及区域,对目标区域的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包括教育政策、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机构信息等。选择确定合作办学主体对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是非常关键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对目标区域教育机构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经过筛选后,选择与本校层次与水平相当,学制相近,具有强烈合作办学意愿,并且办学基础较好、双方专业契合度高的学校作为开展合作办学的对象。
宁波外事学校在“宁波-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宁波城市战略背景下,抓住宁波市教育局与罗马尼亚胡内多阿拉县教育厅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契机,在2014年“第一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上,与罗马尼亚德瓦艺术中学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合作办学伙伴。经深入交流,双方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条件成熟时双方商定组建“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宁波外事学校主要负责提供艺术课程、汉语和汉文化课程、部分英语和科学课程;提供部分学科教师和管理干部;安排罗方学生来宁波进行交换学习;提供部分学生后续发展通道;吸收中国相关企业为新校投资并冠名。德瓦艺术中学负责提供办学场地和设施设备;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行和学生管理;提供基本文化课程;提供主体师资和管理人员;安排中方人员在罗马尼亚工作期间的食宿;负责招生和项目宣传;吸收罗方相关企业投资并冠名。
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中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专业是学校中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知识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所以,专业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专业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校的学科结构、布局和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
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一带一路”发展以民心相通为基础。民心相通,人文先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前期还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的情况下,“走出去”办学的专业选择可从人文艺术类专业起步,在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培养能够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文化艺术人才。同时,专业建设起步阶段需要整合双方学校优质的办学资源,选择合适的优势专业。优势专业的合作能借鉴双方学校的专业发展经验,有效保障境外办学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罗马尼亚德瓦艺术中学设有音乐、视觉艺术、建筑、环境设计等专业。艺术专业是其优势学科,一直是该校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专业。宁波外事学校拥有经贸、学前教育、艺术三大专业群。其中,艺术类专业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拥有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毕业的优秀师资,并建立了与国外多所著名音乐学院的合作办学关系,办学成果显著。另外,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载体,以其特殊的语言和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沟通人类的审美情感,表达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艺术对文化的表达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取代的,艺术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两校商定选择艺术专业起步合作,加强艺术人文交流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将双方的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融入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用艺术交流与合作来增进两国人民间的认同感,实现“民心相通”,继而带动其他专业的合作。此外,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艺术专业领域的合作办学既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同时也开创了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新方向,具有明显的优势。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学校自身教育资源的特点,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4]。简言之,即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方面[5]。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具有一定汉语基础、专业水平高、能够促进双方人文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为实现该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需考虑合作双方办学特色,立足学生生涯发展,实行融合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走出去”办学的学校在当地招生,可注册双方学籍,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赴中方学校交换学习,学习期满符合毕业条件者获得双方高中毕业文凭,并选择参加相关考试进入中国或当地的高校继续学习,同时在办学过程中争取两国企业支持,为选择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便利。在“怎样培养人方面”,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培养最终需要依托课程建设来实现。“走出去”办学的学校课程设置与安排中主要通过加强双方课程资源的有机衔接来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的契合。开设的课程包括双方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汉语课程。
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课程的具体安排由合作双方共同商定,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丰富课程种类,完善和细化课程标准,提升办学质量。根据双方制定的课程考核标准和执行标准,对学习期满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双方高中毕业文凭。除此之外,汉语教育应受到重视,语言是民心相通的前提与基础,适当加大汉语的学习力度将有利于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这种融合型的、立足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同时享受两国优质教育资源,在升学方面拥有了双向选择的空间,其学习生涯得到了丰富与延续,符合学生生涯发展规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立足学生生涯发展,实行“2+1+1”融合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面向当地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注册中罗两校双学籍,前两年在德瓦学习,第三年到宁波外事学校学习,第四年学生回罗马尼亚继续完成高中课程。学习期满符合毕业条件者获得双方高中毕业文凭,并选择参加相关考试进入中国或者罗马尼亚的高校继续学习或选择就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罗马尼亚高中必修课程、汉语课程、艺术专业课程,学校十分重视汉语的教学,依托现有孔子课堂实施对外汉语教学,并由宁波外事学校按计划派遣汉语教师共同教学,汉语为学校的第一外语。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生涯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当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与肯定。
人才培养质量是海外办学顺利、长久实施的重要保证。“走出去”办学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政策资金保障、师资配置保障和过程管理保障等方面。首先,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合作办学的法律政策,“走出去”办学也是合作办学的一种类型,在开展“走出去”办学的实践中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要争取政府相应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合适的合作项目是“走出去”办学条件的前提。其次,合理的师资配置也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基本条件之一。师资配置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走出去”办学的教师队伍由中方派遣教师及当地聘用的外方教师共同构成。中方派遣的教师要经过选拔,专业精湛而且外语基础较好;外方聘用的教师除了专业技能优秀,也要具备国际合作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教师队伍组成后要经过专业的团队培训方能上岗。第三,“走出去”办学项目管理制度是保证合作办学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合作办学质量以及办事效率,合作双方需要设置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规定各部门的权限及职责,通过管理机构的领导力和有效的协调力确保项目质量。
宁波外事学校以宁波市积极推进“宁波·中东欧”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契机,在宁波市教育局与罗马尼亚胡内多阿拉县教育厅战略合作框架下,基于自身的国际办学经验及教育优势,争取上级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顺利创办了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并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师资安排上以德瓦艺术学校为主体,宁波外事学校派遣相关管理人员、汉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作为辅助,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负责学校的重大决策、财务预决算、事业规划等重要事项。理事会成员由中罗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宁波外事学校代表、德瓦艺术学校代表、中罗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相关投资企业代表组成。理事会成立后任命学校主要管理人员及其分管内容,确保日常教学和行政工作正常开展。
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首例和典型,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实践证明,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的创办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开展海外办学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
在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开展对外交流以及进行海外办学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为其发展谋求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使得教育国际化的形式更加丰富。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进一步增强,各国间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而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正体现了职业教育在教育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的主动作为。同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唯有探索出一条适应“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适合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更为有效地作用。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的创办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呼应国家倡议、顺势而为的举措,对彰显中国教育自信、宣传汉文化以及促进中外青年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到了中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充分保障了学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的创办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学校在双方政府的牵线下,结为姐妹学校,开展师生互访、育人及管理经验交流等活动;第二阶段,在前期建立的合作基础上,充分了解了罗马尼亚高中阶段教育体制,调研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建立了双方合作框架;第三阶段,双方成立“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在每一阶段当中,宁波外事学校都充分论证了项目的可行性。首先,“政府有形调控与市场无形调节的有机结合是保证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6],政府在海外办学中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因此“走出去”应当以认真分析并且遵循相关的政策与措施。其次,在开展海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以及发展需求进行专业选择,从而增加合作办学专业选择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第三,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开展海外办学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考虑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既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资源类型,同时也要为其继续接受教育创造更多的条件。同时,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的办学实践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宁波外事学校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领域的优势,并使这种办学优势发扬到海外,同时对于创新性地展示我国优秀的文化与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罗方学校则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其国际化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需要加强中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充分发挥出中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使其辐射效应达到最大化。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主动“走出去”有利于实现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同时有效促进双方的文化往来,增强国家间的凝聚力,实现民心互通,并带动其他层面的全方位发展[7]。以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为媒介,中方企业通过冠名赞助、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找到了在罗马尼亚投资的切入口,学校也能够为企业提供语言、信息咨询、培养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迅速融入当地;罗方政府和企业跟随教育合作走进中国,开启了罗马尼亚与中国的系列经济合作,形成两者互相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2]林江涌,吴素梅,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102-103.
[3]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
[4]王丽霞,戴昕,刘焕君.“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80-184.
[5]何新哲.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8
[6]石伟平.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44-45.
[7]杨玉,高明.协同发展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