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学 李 斌
小学音乐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教学又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改对合唱教学的要求,合唱教学应该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个人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建立和他人共同表演的经验,其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够有节奏的跟着曲调有标清的进行齐唱,而三到六年级则要能够自然准确地进行合唱,并能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合唱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乐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各种形式的合唱表演与合唱比赛越来越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提升与实践空间,需要充分重视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确保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要想有效开展合唱教学,就需要先明确当前我国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当前我国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仍然采用简单的教师带学生唱,灌输合唱知识的方式,学生被动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联系,过于被动,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并没有重视合唱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其他教学相比,合唱教学需要教师与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教学难度更大,并且需要很多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难以保障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够配合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选择淡化合唱教学,采用其他教学内容来填补,造成合唱教学时间少,效果差。再者,教学中学生消极,不愿意配合开展合唱学习。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不同的声部负责不同的内容,这对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压力,部分学生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心生退意,表现不积极,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开展合唱教学能够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健康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尤其是其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音乐训练、音乐技巧等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尤其是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合唱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美育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方针之一,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教学中需要坚持的审美原则为:通过艺术表演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主动性的参与性原则、通过音乐学习获得审美体验的情感性原则、通过音乐学习获得审美愉悦的愉悦性原则。
在新课改以及和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到,小学合唱教学出现了新的内涵,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合唱教学成为美育的主阵地之一,通过合唱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合唱教学成为学生感受音乐的主要途径。在合唱教学中会欣赏到很多好的音乐艺术创作,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再者,合唱教学成为训练学生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在合唱练习中,学生个人音乐表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帮助学生积累与他人合作表演的经验,意义重大。
衡量音乐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合唱水平,合唱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合唱教学并没有全面普及,很多教学功能都无法得以彰显。根据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声部的丰富表现力,还要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启发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有效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年。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合唱学习也就是唱歌,兴趣不浓,课堂教学中参与合唱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办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可以在开始学习之前引导学生进行合唱表演的欣赏,比如为学生播放过优秀儿童合唱表演,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合唱的感染力,让学生对合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明白合唱与唱歌之间的差异,善用表扬与鼓励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合唱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向教师提出教学要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合唱。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合唱,归根于认为合唱学习难度大,担心自己学习效果不达标,与老师的要求离得太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梯度教学,在学生开始接触合唱时想办法去降低合唱学习的难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合唱学习,其后再提升学习难度。在选择教学曲目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曲目有一个难易程度的把握,先简单后难,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开始。比如很多学生都听过《小星星》,教师可以将这首歌合理编排成合唱形式后引入课堂作为教学曲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合唱的相关技能,培养学生学好合唱的信心,当学生有一定的合唱基础上逐渐加大难度联系。
与个人演唱不一样,合唱属于普及性最强、覆盖范围最广的音乐表演形式,相应的合唱教学也不是依靠教师或者单个的学生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师生共同合作,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音方式与演唱节奏。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化,明确每一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合唱技巧知识,可以借助教师示范、教学视频播放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去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比如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呼吸,学会怎样有效控制气息,学会转换声部,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合唱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在什么时候自己该发声。
学生合唱学习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合唱技巧,还需要投入一定的情感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合唱教学效果。情感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尤其对小学阶段学生等来说,情感过于抽象,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积累。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曲目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合唱技巧,把握不同情感的表达形式。比如,通过为学生播放《七色之光》与《八只小鹅》的合唱表演,无论是合唱的形式,还是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合唱,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班级活动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要合唱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对教师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合唱理论知识,还需要对教学、对学生有着一定的责任感,才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确保合唱教学能有有序开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细节工作,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将和常练习、合唱欣赏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推动合唱教学有效开展,确保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