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第一中学 林玉敏
当下的中国教育,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影响着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只要高考作为选拔高校新生的手段存在,中学教育都难以逃离戴着镣铐的境遇,一线教师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我们的伟大祖国,她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她是诗的国度。从屈原、李白、杜甫到毛泽东、臧克家、艾青,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到元曲——都是我们无穷无尽的宝藏。一方面,高考制度不更改,以成绩论英雄的思维固化,素质教育还未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华美的殿堂,带领他们探幽寻宝,激发他们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热情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做一个能适应高考的选拔制度,能让家长、学校、社会都满意的老师,又要做一个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者。那么,如何在矛盾中求生存,戴着镣铐如何跳出最美丽的舞蹈呢?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大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我们的尝试。
首先,提升教师素养,练就舞者的基本功。如何提升?如何练就?最最可行的道路是读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说的大气磅礴,通透澄澈,字字赤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才是不老的民族,一个读书的传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承。读书是教师的第一修炼。读书是一场伟大而漫长的“造心”工程。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象。正如三毛所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教师通过读书,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才能做引领学生审美的舞者。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谱写自己的阅读史,才能让语文课堂灵动而丰韵,宽广又厚重。从高考出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考试说明》,解读近年高考试卷真题,比较总结历年考试常考点和重点,熟悉古诗词的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总结出新的教学方法,延生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读书,练就的是舞者的基本功。
其次,让孩子们和诗歌结缘,喜欢诗渐渐爱上诗。有人说人生有一首诗,他的名字叫青春,青春时代的孩子们,人人都可以是诗人。然而,如今的学校,学生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每天有做不完的数理化,有写不完的卷子,有考不完的试,再有就是电脑、手机、电视也用五光十色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无暇欣赏春花秋月,无暇去看一看日月星辰,于是孩子们的目光干涸,心灵干涸。作为一名小小的语文老师,我们没有盖世的武功可以扭转乾坤,我们只能在我们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精打细算。我们要讲那风情万种的文言句式;我们也要落实那变幻莫测词类活用;我们要面对孩子们少的可怜的语文知识;我们要面对窄的让人难过的语文知识面;还要面对月考、半期考、期考,县质检、市质检、省质检和高考。我们戴着镣铐也要起舞,也要让学生起舞。也许无法让学生和诗歌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那就牵线搭桥让他们打个照面,在四十分钟里挤出时间,让孩子们与诗歌打个照面,哪怕是惊鸿一瞥也是动人的。
我们开展“我为你抄诗”的活动。每天,由一名学生在黑板的一角抄一首诗,每天语文课上课不喊“老师好”,而是齐读黑板上的一首诗。接着,抄诗的同学再用两三分钟时间说说这首诗,老师相机行动,学生说得好,老师就不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讲到位,老师补充说说,短短几分钟,五十几个孩子用心凝视优美的古诗,今后的人生岁月如若再次相遇,也算是青春生命中的旧相识,相信有了诗的启蒙,诗的底色,生命也会更加绚丽。元宵节语文课前读《青玉案·元夕》《生查子·元夕》,学生说这个元宵节,不一样!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补充所有的判词和曲子词,有一天,突然发现很多学生的书桌上多了一本《红楼梦》;说起宝黛的爱情故事,补充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补充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上《祝福》一课时我们课前齐读《天净沙·春》,再引领学生走进没有春天的女人——祥林嫂的世界。所有的课堂都可以和诗有关,让孩子们和诗歌结缘,慢慢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课。戴着镣铐也可以起舞。
接着,指导鉴赏诗歌的方法,教给学生“舞蹈”的技巧。高考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词为主,多选择名家较生僻篇目和不熟识作家重点篇目。命题特点,在形式上,一般按古诗词的内容顺序来设题;内容上,“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两大高频考点依旧地位难撼,“形象”“炼字”也涉及。古诗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试说明和考纲的要求,如果具备一些基本的诗歌阅读体系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就能将很好的完成诗词鉴赏题。
我指导学生用三看法鉴赏古诗词。第一看,看标题。诗的标题往往富含丰富的信息:可表现题材,会暗含情感,还常常暗示主旨;从看标题入手能从中得到指示性的信息。如:2015年全国一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看标题:可推测诗歌题材类别为“边塞诗”。 诗中有地点“临洮”“北庭”;可推测诗歌类别。“留别”二字点明了诗歌类别——“留别诗”,“留别诗”多借留别言志。可推测诗人情感: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乡愁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征战的残酷;对塞上奇异风光的惊叹;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等等(此处情感推测须慎重,谨防过度解读,确切情感还须到文本中落实)。
第二看,看注解。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往往附有注解。常常是词句注,作者注,背景注,典故注。注解是开启古诗词鉴赏的一把钥匙。如2015、2016年全国一卷,2017年全国二卷均有注解。借助注解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难点。
第三看,看正文。抓意象、抓关键词、抓情感词。在意象上析内涵;在词句上把关键;在情语上品情感;在结构上理思路;还要在题干上得启示。明确一首诗歌写了什么——理解文本内容;是怎么样写的——认知表现手法。为什么这么写——评价作者用意。
总之,教给学生三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舞蹈”的技巧。戴着镣铐也可以舞的很好。
最后,借鉴电视节目方法,开展《诗词飞花令》《高考64篇诗词飞花令》等游戏。《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再现,在节目组的改良下,对诗句要求没有那么严格,选手只要背诵用含有约定的字的诗句,字的位置不定,且别的选手说过的不能再说即可。这样降低了难度,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电视机前的观众甚至可以在机前互动。我们借鉴这种方法,开展64篇必备古诗词飞花令游戏,有春字令、花字令、秋字令、月字令、天字令、水字令、夜字令、酒字令、愁字令等。以花字令为例:初中部分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高中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等等。
我们还学习《经典咏流传》,开展诗歌吟咏比赛,学生醉于诗,融于情,当古典诗歌遇上现代汉语,被传唱,被吟咏,我们似乎进一步的读懂了诗,也拥抱了经典。戴着镣铐也可以舞得很美。
左手是素质教育,右手是应试教育,戴着镣铐起舞,一样可以舞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