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杨惠铃
有人说世界上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作为政治老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呢?既不能靠强制也不能靠灌输,因为唯有经历情感认同的政治认同才是真实的、理性的、长远的认同。
何谓政治认同?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的首席专家朱明光老师认为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做为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是从内心上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
何谓情感认同?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与事物发生联系时,当他“认同”这种联系时,则愿意保持这种关系,而且对该事物产生更大兴趣,乐于接受其影响。反之,若没有这种“ 情感认同”,就会否定自己与该事物的联系,对之无兴趣,更谈不上接受其影响。即使接受,也是表面的,不牢靠的。
由此可见,培养情感认同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政治认同。正如白居易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是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强迫的自觉行为。因此,政治认同教育的形式、方法必须有利于激发“情感认同”,才能使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们对一事物的真正认同需要经历知、信、行三个环节。相应,政治认同教育也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践行三个层次。情感认同的激发也应围绕这三个层次来进行。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而言,距离太大太抽象,学生难以形成学习的需要,自然就无法产生认同感。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感性认识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探究中对课本知识产生认同,从认同中深化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
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这一课时,我以2016年9月厦门市政府在抗击“莫兰蒂”台风中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抢险救灾措施及带领群众重建家园的感人场面为背景材料,设置以下三个探究问题:(1)受灾时,你碰到了哪些困难?(2)这些困难是谁解决的,如何解决的?(3)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莫兰蒂”台风对我市的巨大冲击,学生都亲身经历过。以此为背景材料,首先在情感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其次,三个探究问题围绕着“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因”“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以及“公民学会依法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三个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深刻体会到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教师不用多说,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认同的教育者,要使自己所传的“道”让学生认可、信服乃至成为一种信仰,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都是徒劳无益的。唯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方能与学生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实现真正的政治认同。
(1)教师的情要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国家,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理”的输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理要让人信服。当今社会信息发达,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对老师所讲的道理,除了懂不懂之外,还有信不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信服?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对学生已经认知的道理不夸大其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对学生尚有疑问的地方不闪烁其词,大胆承认现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时提醒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教师传道要情理交融。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用通俗时尚的语言诠释晦涩难懂的深奥观点、用生动的事例和透彻的分析引领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政治理论、政治观点,利用学生的小情怀,开拓学生的政治大视野。例如,《政治生活》中学生对于党、政府、人大、政协等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总是弄不清楚,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呢?我编了个顺口溜:党委挥挥手,人民跟着一起走;政府动动手,幸福生活全都有;人大举举手,权力行使不忽悠;政协拍拍手,决策科学是与否。这个顺口溜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政府的行政机关地位、人大的权力机关地位和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念起来琅琅上口,简单易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我国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首先是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并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然后由国务院制定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形成国家法律性文件,最终由国务院组织实施。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感认同是和一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激烈而短暂的。当特定的情境消失了,情感认同就随之慢慢淡化、消失了,政治认同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创设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其在体验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到能力再到觉悟的转化,使情感认同内化为自身机体的一部分,形成对人的行为有支配作用的稳定的情感。
例如,在学完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后,我让学生就学校食堂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给校长办公室。通过这次亲身体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作为政治参与个体对于决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认同。
又如,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了解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不理解的,当然也就谈不上拥护和支持了。于是我让学生化身为小记者,分別去采访一位人大代表和一位政协委员,通过他们的介绍,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政治实践是培育政治认同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过政治实践,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认同,政治认同得到实现。
1.师生双方要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发挥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感交流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还要延伸到课前和课后。课前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通过密切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课后要学会倾听,允许学生质疑提出反对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不断地调整授课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2.以情感人,更须以理服人。在政治认同教育中要避免煽情式的浮夸教育,更要避免只停留在感性阶段的肤浅认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小情怀,用专业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