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雪 梅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0700)
由于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德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探寻各类解决方案,积极构建中小学校园暴力防范体系,确保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德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防范从思想、行动、组织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从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在一系列的举措中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从思想上,善良教育是德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渗透到德国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追求公共的善,主张反对暴力、同情弱者、宽容待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等,学校还会开设一些善良教育的课程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基础教育阶段就给学生灌输这些思想,让他们把善良作为人最重要的品德[1]。反对暴力是善良教育最基本的底线,对于一些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学校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从行动上,在德国,校园暴力预防措施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二级和三级[2]。初级预防措施一般是指在暴力行为还未发生时采取的措施,针对可能会受到伤害的所有学生;二级预防措施是针对一些已经有明显暴力行为倾向的学生;三级预防措施则是针对已经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学校完善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有关校园暴力的校规,从制度上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样也会开设有关校园暴力的讲座,增加学生对校园暴力的了解,以及遭遇校园暴力之后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进行自我保护。此外,教师也会对学生行为格外警惕,一旦发现有学生存在校园暴力的征兆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6%、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从组织上,预防措施的组织机构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以项目形式在校内外开展;融入学生业余活动。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反欺凌组织——“学生反对欺凌”,这是一个公益性组织机构,从最初的只提供诉说的网络平台发展为提供私人的帮助。创办者亚历山大·海姆克经常深入到中小学进行访谈和演讲,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处理校园暴力的方法。德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建立了欺凌咨询台,并开设欺凌求助热线,学校方面得到了该平台的大力支持,如开展教师培训以及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等。
德国教师之间还会约定特定的暗语,但是为了避免造成恐慌,暗语只有教师知道,在遇到危险时,发出警报,一旦有教师发出了这个信号,其他教师都会互相转告并组织学生采取防御措施。在黑森州,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危机处理小组,下发《危机情况下的处置》手册,指导学校在遭遇枪击等暴力事件时如何采取保护措施[4]。应急预案中要求必须确保所有教室大门锁上并用障碍物堵住,学生们趴在桌子底下,等待警察的指令。警察和保安在学校附近加强安保,在一段时间内是有必要的,这可以给家长带来安全感,但周边总是围绕着警察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学校采取的折中措施是在一定时间内锁上学校大门,防止不安全因素进入校园。德国还引入了一套“动态风险分析系统”,通过收集异常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学生暴力行为倾向的严重程度。教师和家长形成“安全伙伴”,一起讨论如何保证孩子的安全问题,政府与专家、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一起探讨加强校园安全的措施。
第三,学校专门出台对校园暴力惩治的办法,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各个班级针对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奖惩规则,对发生的暴力行为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强调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相互尊重,团结互助。
传统的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农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关注焦点分别是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土壤过程以及地下过程,将自然水循环和自然—社会水循环的整体性割裂,因此,应建立物理机制统一的水循环及伴生过程模拟模型,如图2和图3所示。为建立统一物理机制的模型,在模拟开发过程中,要做到模拟要素过程统一、过程表达统一、参数统一和时空尺度统一。
明斯特校园枪击案发生之后,调查发现凶手沉迷于一个名叫《反恐精英》的游戏,德国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了对电子游戏的立法。2007年,欧盟非正式内政部长会议决定,在27个成员国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出台欧盟统一法律,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含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产品。德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立法建议,禁止在德国境内销售部分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4]。
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从俾斯麦创立世界上第一套福利结构和社会福利项目以来,社会福利政策就被认为是国家建设、政治统治、社会控制、保障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群体的生活水平,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评判国家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从界定“社会福利政策质量”和“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的内涵入手,进而探讨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以及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这些是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阿花不看我,叹着气说,我这庙小,请不动你这尊菩萨,只好这么做了。如果你不帮我,我一个女人要撑起一个厂,容易吗?阿花把头埋在掌心里,手指挡住了眼睛。
德国在校园暴力的防范上采取了各种措施,围绕“预防”二字,把思想上的教育落实到行动上的执行。
第二,学校会开设校园暴力的相关课程。开展反校园暴力的知识讲座,针对网络暴力,开展各种专题研讨会,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网络暴力发展的走向,帮助青少年提高在网络上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一,德国推崇善良教育。在很多中小学里,会饲养一些小动物,并且让学生去照顾,在其照顾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观察记录小动物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教会学生同情弱者,学会尊重生命。
德国的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10年,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并且在五年级的时候就会进行分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学习成绩分别进入上中下三个不同等级的学校[3]。这其实是德国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端,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给校园暴力埋下了祸根。德国的校园暴力虽然不像美国那般严重,但是如果缺乏法律的约束,也会随之加剧。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枪支行凶是最为恐怖的,所以德国对枪支实行严格的管制,虽然允许私人持有枪支,但是必须接受审查[4]。除了枪支行凶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网络暴力也日趋严重,网络暴力最大的特点是不会造成人身体上的伤害,但却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并且施暴者隐藏于网络之中而网络又存在匿名性,导致受暴者根本不知道施暴者是谁,更无从保护自己。
反对校园暴力是善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德国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善良教育,因为善良教育不仅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渗透到了学生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曾在二战时期犯过不可弥补的错误,但是战后的德国改弦易辙,把宽容当作人最重要的品质,认为同情和帮助弱者是个人修养的一种良好表现。德国家长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与他人和谐相处,拒绝用暴力解决问题。
第五,建立有关校园暴力的网站。通过网络媒体的作用宣传反校园暴力的相关知识,普及学生及家长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提供求助热线。组织学生参加反校园暴力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样本1数据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758,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表明研究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方差最大法(Varimax)对测量问项进行因子旋转,抽取出3个共同因子。先后删除了因子负荷小于0.6的3个问项,余下12个问项析出3个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51.83%。本文用字母ACC来表示文化适应,具体见表2。
完成模型导入以及静态的干涉分析后,开展三维工艺布局与规划,以满足制造活动的需要,整个装配过程可以抽象成一个由产品、工艺、资源三要素构成的工艺过程模型,如图4所示,把型号数据、制造资源、工序操作和制造特征关联起来构建工艺过程模型,作为工艺规划的基础[2]。
第四,学校持续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心理上进行积极的干预。经研究表明,产生暴力行为的学生大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学校提供了校园服务的心理专家,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有效地规避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同时,德国的反暴力教育还涉及了一些不易让人关注到的领域。研究表明:小孩子经常使用玩具武器模拟杀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激发其暴力倾向,这些孩子成年后产生暴力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德国禁止制造可能会引起暴力行为的玩具,市面上也不可以把坦克、战斗机之类的玩具放在儿童可以轻易接触到的货架上。甚至还严格控制影视作品,暴力镜头绝对不让孩子看到,媒体关于已经发生的一些暴力事件的报道同样也非常谨慎,不让孩子接触到这类负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也与善良教育密不可分,引导学生在处理矛盾冲突时允许有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并且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而不是采用暴力手段。
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跟德国的善良教育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就是导人向善,宽容、有礼貌地对待他人。这些思想同样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教育中,让“仁”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遇到矛盾第一时间不是用暴力来解决,而是宽容他人,审视自己。
在中国,校园暴力的现象同样十分严重,由于我国一直以说服教育为主,这对施暴者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和威慑作用,所以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并且也越来越低龄化。但是在德国,学校的规章制度相比中国更加科学和完善。学校制定了有关校园暴力的校规,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学校里的“小霸王”便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会采取说服教育和跟踪家访的方式,如若未见成效,就用校规进行强行的约束,家长全程配合纠正,最后仍然不能纠正过来的就送到专门的机构接受专门的纠治。
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教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的号码,激活警报系统。学校也通过加强安保、巡逻等防止一切不安全因素进入校园。有的地区还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拳击、太极等中国功夫,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柏林有12个区,每个区都有教育心理咨询中心,隶属于柏林市教研部。柏林目前有25名校园心理专家,其中15名负责暴力预防和危机干预。学校在遇到校园安全具体问题时,可以打电话,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有时暴力预防心理专家到现场,与教师、受害学生、施暴学生交谈,并与警方密切合作,专家还对受害者及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家长与学校校车进行合作,每天安排一名志愿者家长在校车上照顾所有学生,保障了每个时间段学生都有安全监督,从而填补了从学校到家这段时间的空白。
此外,心理问题也是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校还有专门的校园服务心理专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从心理上进行危机干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来自社会、家庭、人际关系困惑等,专家对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深入剖析,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纠正其暴力行为。学校建设校园服务心理平台,成立专家队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从源头上控制暴力行为的发生,引导学生学习在日常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培养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因此,根据德国的经验,我们国家也可以完善学校的制度,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约束,采取教师重点关注、联合家长的支持以及心理专家专业指导的方式,对学生的暴力行为进行纠正。
校园暴力研究是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特殊课题,所以需要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的共同作用。专家们针对校园暴力编写了一本名为《让学习没有恐惧:抵抗校园暴力妙招》的书,这本书包括了几个不同的章节,而不同的章节又会有不同的内容设计,除了涉及基本的概念性知识外,更为可贵的是其中还包括了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
针对教师,专家们还出版了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关注校园:校园暴力规避教材》。这本书的内容对校园暴力的理论知识、校园暴力的成因以及一些案例进行分析,给予教师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来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样也是规避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从对德国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保障学生在校的安全,必须要向学生普及校园暴力的常识,提高学生对危险情况的预判能力并学会基本的自保方法[4]。德国学校会提供给学生家长预防校园暴力手册,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内容。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并使之学习到一些有效的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对校园暴力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抵制。在中国,大多数学校都有学生安全手册,但是仅限于形式,并没有组织学生学习,发挥其作用。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暴力知识讲座,情景模拟校园暴力的真实场景,通过多种形式抵制校园暴力,宣传反校园暴力知识。
在辽宁,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将“公平信贷”原则贯穿信贷管理全程,从业务受理、客户评级、放款约束、贷后管理等方面,检查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公平信贷的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条款、要求和做法。在重庆,监管部门划分机构、片区,组织机构负责人和一线客户经理,对全市6000余家民营工业企业进行全覆盖式走访、回访,对民企广泛关注的困难和问题拿出切实举措,目前已现场为民企解决各类融资问题30个,落实资金24.6亿元。在浙江,监管部门组织银行对全省授信10亿元以上企业进行筛选,探索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仍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主动开展帮扶,助力企业提前做好债券兑付安排,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落地。
德国的网络救助平台不仅是针对已经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反校园暴力知识的宣传。在网络救助平台上有求助热线,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六点到八点会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并且具备很好的匿名性,不会透露任何求助者的任何隐私。对于已经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该平台的作用更类似于一个树洞,让学生有地方可以倾诉,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心理辅导,同时也指导其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情况。例如,该平台告诉学生在遭到校园暴力时应尽量避免跟施暴者有身体的接触,而是往人多的地方去,不辱骂施暴者等。网络救助平台还通过举办一些反校园暴力的知识讲座,引起公众对校园暴力的危害性的重视,宣传一些有关校园暴力的基础性知识,包括什么是校园暴力、什么行为构成校园暴力、遇到校园暴力应该怎么办等。
网络救助平台还会对教师进行培训,因为在校园暴力的防范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对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教师的培训主要涉及对学生行为尤其是异常行为的观察、对反校园暴力知识的传播以及遭遇校园暴力时应如何处理等几个方面。建构一个多功能的、完善的网络救助平台,不仅缓解了学校的压力,也为学生求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透过网络媒体的作用,对校园暴力的防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因此可以借鉴德国借助网络的力量构建防范体系,学习德国的网络平台救助机制,不仅仅是救助,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宣传。网络具有及时、快捷、有效的特点,学校可以建构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知识宣传、教师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