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广大教师只有了解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编排特色,把握实验的性质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进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
“苏教版”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贯穿于教材各章、节的相关栏目中。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该册教材共设计了27项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另外,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23项课后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实验资料的多样性。新课改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很重视定量实验。为此, “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定量实验、定性实验、观察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等,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验资料。例如,许多地方用表格、柱状图或条形图等表示相关数据,向学生展示定量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结果的多种分析、处理方式。
2.实验方式的探究性。 “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还设置了较多的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验证性实验有所不同,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现象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探究性实验指向性一般不强,其重点在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对探究性实验的指导应以启发式为主,同时要注意启发的度,以使探究性实验不失去其探究性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并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探讨实验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过程的完整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参加某些科学探究方面的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基于这一要求, “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七年级(上册)前半部分设置了5个完整的探究性实验,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内容的设计充分强调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实验内容中引入实验设计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确变量的内涵,强化单一变量和对照的实验设计原则,这在“大豆种子萌发的条件”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实验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4.实验内容的开放性。 “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实验材料、方法、设计等方面的开放。具体表现为许多实验内容(如材料、步骤、方法等)在教材中不作硬性规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为教师组织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我们曾用面包虫来代替鼠妇,结果学生发现因有的面包虫不动而影响实验结果。对此,教师就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面包虫不动的原因(该面包虫刚刚蜕皮,活动性差)。这一意外情况的发生,让学生体验到控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实验内容的开放性也体现在实验空间、时间的开放上。例如,对校园进行学校绿化调整和规划,到展览馆参观生物标本等活动,从而达成将实验空间由课堂内向课堂外拓展,将实验时间由课堂45分钟向课余时间延伸的目的。
当明确实验编排特色、厘清实验设计目的后,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就要落实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
1.善于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为依据的教学原则,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笔者认为,实验教学应走出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路,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自主思考。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我们将种子和化肥分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组织实施,并上交有关观察记录;在完成“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毛细胞吸水”实验后,有学生提出“生活在海水中的植物是怎么吸水的?”等问题,这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发挥。
2.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实验教学时,就要协调好学生间的分工。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分组、分工时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取得更大进步,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辅导和帮助。例如,在组织“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教学时,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间做好分工,分别负责解剖花的结构,按构造顺序将花瓣等粘贴在白纸上,写出各部分名称、功能等。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的作品,表达、交流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体验不同观点的碰撞,经历人际的交往。
3.渗透情感,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总结、归纳、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倡导实验材料的低成本,在进行“植物栽培”等实验设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饮料瓶等稍作加工作为栽培植株的容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厉行节约的美德。再如,教材中删除了动物解剖的内容;在以鼠妇、蚯蚓为材料的实验结束后,要求将动物放归大自然;在户外进行绿化调查等活动时,强调爱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都有利于强化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多措并举,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新课标倡导全面评价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特征是终结性和形成性、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评价的功能不是甄别而是发展。为此,“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不但安排了相当多的集体实验活动,以增强学生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淡化个人学业成绩的评价,而且设置了大量具有思维性、情感性、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引导,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这种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能使学生从片面追求个人学业成绩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式,以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实验材料袋,收集学生设计的实验作品、撰写实验报告以及实验中的新发现,并定期进行展示,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收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志光.例谈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的特色[J].生物学教学,200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冯礼明.新教材实验教学特点及启示[J].中学生物学,2002,(3).
[4]赵晓凤.浅谈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J].生命世界,2009,(4).
[5]丁志光.生物课堂讨论要告别“浮华”,走向真实[J].生物学教学,2008,(6).
[6]丁志光.例谈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的特色[J].生物学教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