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微,王亚南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深,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期。从政策文本管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系统性变革,既是对我国职业教育进程的宏观审视,也是以世界眼光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坐标中谋划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寻找最优人力资源成为赢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常态。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催生了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从而对职业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管理人员、学生的国际化流动对其治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不仅要求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管理方式上与国际接轨,而且要关注既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全球化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和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稳步推进。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教育对外开放成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以更自信与更开放的态度立足世界教育的舞台,是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育为世界职业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契合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一带一路”作为战略新构想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势必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巨大需求,为职业院校依据“一带一路”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提供了动力,也为我国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推进职业教育全方位系统性变革,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推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外在机遇下,积极配合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系统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特征与行动策略,为“一带一路”培养具有国际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创国际教育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对内培养和对外引进“双管齐下”的国际化发展路线初步显现是指无论是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中隐含的逻辑主线还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探索实践主要遵循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二者结合原则。《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基础上,推动制订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增强对外合作的针对性。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导向是一种以教育资源整合共享为基础,以学校持续发展和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双向交流,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真正实现双向的互动与发展,推动中外双方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新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同时,提倡职业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职业院校专业优势,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举措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在人才交流、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秉承“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的原则。
2007年,《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强国战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多种途径培育人才以及多渠道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加速推动。这一时期,确立了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的国际交流方针。[3]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至此,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发展进程逐步过渡到关注长期合作互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个体终身发展等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合作、国内外学校人才培养双向互动的过程,国际化发展主体日渐明晰,领域逐渐扩展,对象逐步细分,内容日益丰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在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质量监控,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并且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政策还鼓励沿边地区的职业院校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制定和国际化实践不仅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且依据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真正在与世界的对话中逐步聚焦深化。[4]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加速向纵深发展,积极推动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等。随着与各国的资本、商品和服务大规模交流互动,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速了与世界融合的步伐。[5]如何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问题。2016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呼吁加快推进本国教育资历框架开发,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表明就业市场从业标准一体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探索与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相配套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支持优质旅游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培养符合中国游客境外旅游需要的本土化人才”。同时,需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发展方式转变能力,通过转变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6]
从强调理念上的对外开放到引入为主的实践再到双向互动的政策引导,充分展示了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国际化战略初期的职业院校,主要着重强调观念认识、外语教学以及教研人员的国际化意识以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引进。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此外,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并不断扩大规模表明职业教育国际化已初步从理念上转向职业院校实践上的对外开放,从初期的要素引入转向实施过程的交流互动。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国际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寻求形成自身特色发展,健全和完善与国外机构的合作机制成为时代之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旨在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共商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实施“丝绸之路”留学、师资培训、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这一政策目标指向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等要素的全方位互动交流,通过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主体的参与,逐步形成一个高效、畅通、覆盖面广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网络。[7]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组织与管理方式的转变是伴随国际化发展路径的深化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组织管理方面,职业院校主要依据政府的宏观指导,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学习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和企业的运行模式,推进学校管理创新。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鼓励国内外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加入职业教育集团并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国际文化或技能交流活动,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环境,在硬件环境的创设上更注与国际化接轨。此外,在经费管理上,强调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和弹性经费制度,基于本土特色,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在规章制度上,各主体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开发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同时,支持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开展国际化建设与发展状况评价、监测与教育督导活动,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地有效推进。
职业院校学生的国际化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出国交流情况、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学生海外留学、实习经历、外派交换生、交流生情况以及招收外国留学生情况等。2010年以前,学生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出国交流以及来华留学的学生规模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强调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以及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华留学。2011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的国际化上,政策重点由之前的关注国际化学生数量转向关注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在关注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同时聚焦于中西部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发展,支持中西部学生出国留学并鼓励优秀留学人员参与中西部地区建设,提出“中国-东盟双十万交流计划”、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等重点项目支持中西部高校接受来华留学生,全面提升留学生管理队伍素质,进而推动留学事业的发展。从政策上表明,国际化水平在学生国际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规模上的均衡发展,而且在质量上强调学生国际能力的培养以及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
师资队伍、管理人才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外国文教专家的聘用、留学归国人员的聘用、专任教师访学以及管理人员出国访学等。2005年《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以及2007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引进海外学术大师、科研骨干为重点的高等教育创新引智计划并且加强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引进和管理,这是教育领域对于人才引进以及选任聘用较为重要的国际化政策。随即,职业教育也相应地对师资、管理队伍国际化作出了具有职教特色的回应与举措。除关注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外,一些政策还强调现有职教师资和管理人才素质的提升与潜在师资队伍的发掘及培养。2011年《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每年选派一批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党政领导、后备干部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研修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也进一步提上日程,实施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在国家级培训基础上,选派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教育技术和课程开发手段。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表明在职业院校治理过程中全方位系统化地考量了师资、管理队伍的国际化,为各级各类教师提升素质、开放观念奠定了基础,以自主培养为主,创新引进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辅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中之重。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国际化的思维已经从初期的“课程要素零散式”逐步转变为“制度标准接轨式”。具体来看,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初级阶段,主要强调在现有课程基础上着重引进国外教材、课程、教学工具等基础要素,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这主要是各职业院校自主设定、自主选择,依据自身情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进行的改善与尝试,在国际化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随着教育开放程度的提高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对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的标准化与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倡导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首要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应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需要,政策提出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行业、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和国际证书,提高职业教育对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同时在课程资源方面,鼓励引进国际精品培训课程和先进培训模式,在我国职业院校独特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汇聚和整合企业、社会培训资源的平台,逐步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在教学上,则由主要强调教学内容跟进国际水平转向教学理念、专业教学法等的国际化,主张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与国外学校合作设立教育教学或实训项目。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方面的改革从初期零散的要素优化探索逐渐转向国际化标准和先进模式的引领,逐步实现国际化接轨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目标,为今后的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国际化发展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奠定了基础。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程度的深化绝不仅仅是课程、师资、教材等引进数量的增加这么简单,其中最为关键的还在于通过项目合作与交流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在国外资源本土化的同时注重国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提倡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随后,《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在对话中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向世界宣传中国职业教育,是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的象征。此外,在国际化合作办学方面,政策逐步倾向与周边国家的教育交流。同时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无论是在涉外办学还是在交流与合作上,政策的引导与执行都体现了从单纯强调资源引进逐步过渡到关注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甚至境外办学的开展,也说明职业教育领域渠道国际化的拓宽以及对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探索。
[1]刘翠英.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36):73-75.
[2]闵京华.“走出去”“引进来”:双管齐下促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留学人员的沟通渠道[J].中国政协,2005,(4):75-75.
[3]张晓光.探索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1):40-42.
[4]黄睿彦,汪霞.纵横交错、协调合作: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组织与管理的创新[A].2011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北京:2011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2011.
[5]周艳.“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6):8-12.
[6]曹晔.新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与推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6,(Z1):106-112.
[7]马德益.网络化:高校国际合作发展新动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