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

2018-02-26 14:42王玉蕾
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学生

王玉蕾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成为各类高校应对挑战的共同选择。那么地方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是否也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凸显出怎样的问题?又如何改进?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代表性模式

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相对于部委高校和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高校处境略显尴尬。一般来讲,部委院校多为研究型大学,具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科研设施,其创业教育多适合采用科技孵化模式[1];高职院校因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其创业教育可直接落实为创业实用技能的训练。地方本科院校受办学水平、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限制,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既不能完全照搬研究型大学,又无法学习高职院校。那么实践中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是如何开展的呢?从现有资料看,虽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全面推开已超过5年,但是公认的代表性模式并不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以地域文化为引领,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

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浙江省高校。当然,这与浙江民间浓厚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历史上浙江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为求生存,浙江人练就了外出谋生的技艺,形成了“义利并重”和“工商皆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孕育了浙江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求真务实的品质,形成了以个体为主的“群众性创业文化”[2]。到今天,浙江民营经济已占全省GDP总量的65%,贡献了全省54%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3]。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高校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将之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代表性高校有温州大学和宁波大学。

温州大学从2001年开始开展创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构建了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4]。课程设置方面,结合温州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多样化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并对学生修读课程做学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结合温州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从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专业实践等环节入手,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方面,建立“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孵化体系[5],并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建立多家岗位创业实践基地,结合温州当地人才需求,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试点班,教学方法以实践指导为主。管理方面,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统筹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全校创业教育工作。

宁波大学也是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其在实践中构建了“课程+实践+管理”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课程”部分,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了“平台+模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创业所需营销、心理、法律等理论知识[6];模块课程则主要通过创业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践”部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进行学分制管理;面向创新创业特长生开设创新班,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其在实践中成长。“管理”部分,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通过“五大机构协同”和“院校两级联动”,系统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围绕优势、特色学科群及地方产业特点,通过建设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形成校、院两级驱动孵化工作体系,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转化;弘扬“宁波帮”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7]。

(二)依托优势学科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模式

传统理工科见长的高校,依托技术研发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将专业知识的生产、应用、扩散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以创新为主导的创业教育模式,代表性高校有上海理工大学、燕山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是上海市首批试点创业教育的改革院校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该校依托优势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构建了一套创新型创业教育体系[8]。其主要做法是:学科设置方面,对原有学科进行了整合,将9个学院调整为4个;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部分市场急需专业与国外高校进行人才联合培养。教学方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面向部分理科生开设创业辅修专业,旨在培养“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面向创业志向明确的学生开设创业班,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对参与学生进行创业专业教育[9]。实践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理工科大学技术创新优势,通过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比赛等形式来提升其创新能力;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团队承接各级科技创业项目来促进创业人才成长[10]。

燕山大学是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从鼓励科技创新开始的。2009年,该校启动“海燕计划”,旨在“回归工程”,把“学研产”的办学特色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之中。该计划在车辆与能源学院试点过程中,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五步规划”,分别是:面向三年级以下本科生开展“全员参研科创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每学年至少参与一项科技创新竞赛;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专业科技活动;建立孵化基地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对学生创业公司进行帮扶、管理,促进其榜样引领作用发挥;创新创业办公室对创业工作进行总体监管控制[11]。2015年,该校成立创客学院,旨在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创新人才培养。

(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模式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高校虽不具备地理位置、学科方面的优势,但自身有较强主动性,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代表性高校有黑龙江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黑龙江大学是2002年教育部9所创业教育院校试点中两所地方院校之一,该校构建了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具体做法是:教学方面,增加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总量,促进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设置修读学分要求,促进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设立“专业+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群,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12]。实践方面,建立由“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创业实践基地—创业竞赛实训”三级联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各学院与企业界合作推动创业教育。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见长的高校,该校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构建了以培养“信敏廉毅”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两层次、三平台”创业教育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将创业教育区分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型)和面向具有明显创业倾向学生(精英型)两个层次[13]。通过课堂教学平台、课外演练平台和校内外创业体验与实践平台联动,使全体学生对创业产生认知;通过组建创业精英班,实行双导师制,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举措,对有强烈创业倾向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为了推动“两层次、三平台”创业教育,该校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师资建设方面,通过在岗教师挂职锻炼、引进、聘任等途径强化师资;课堂教学方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实现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教学管理方面,较早实行弹性学制,改革学生考核评价办法,增加实践课程考核,允许学生用企业规划、公司财务报告等文本作为毕业论文(设计)[14]。

总结6所高校经验可以发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注意创新引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有效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当然,三者之间并非互斥关系,是完全可以兼容的。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并未对此给予充分重视及进行系统思考,导致运行中出现种种问题。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运行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

地方高校的定位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体现为围绕地方产业、事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实现这一点,需要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动结合地方实际,利用当地资源,扬长避短,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这方面,温州大学、宁波大学是典范。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服务地方意识不强,创业教育模式止于相互模仿,缺乏差异性,这既影响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又影响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

(二)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创业项目创新程度不高

从2004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文,明确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直至停招。2013年11月,教育部又发文要求从当年起各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15]。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减招停招必将导致其本就紧张的办学经费进一步减少;而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就业率,又可能影响其声誉,进而影响生源质量。因此,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指引下,地方高校多倾向于将创业教育定位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创办企业,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其结果是学生创业多遵循“互联网+传统项目”模式,鲜少涉及科研成果转化类项目,创新程度不高。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前文所述六所代表性高校的共同经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熟悉、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创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从目前来看,在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并未有效嵌入专业教育之中,二者仍处于“两张皮”状态。专业教育仍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创业教育则推崇实践,鼓励学生创办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批有创业热情的学生脱离所学专业,通过“互联网+传统项目”的形式创业,因熟悉传统项目运营需耗费大量时间无暇顾及专业学习,其考试“挂科”率远高于普通学生,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而缺乏创新支撑的创业又难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最终得不偿失。

(四)教学方式与知识性质不匹配

目前在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其授课方式与传统课程无异。然而,从地方高校学生创业实际来看,无论是其创业前参与的实践活动、创业项目选择,还是企业运营,这些知识都较多地与个人行为有关,其获得很难通过传统课堂教学途径实现。一般我们将这类不能或者很难用言语、文字或者符号表达的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6],与之相对的另一类知识是显性知识,两种知识构成了人类所能认知知识的总和。

根据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对知识创造四个基本形式的分类[17]可知,缄默知识的传递大体经过两种路径:一是从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二是从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缄默知识。前者主要通过师徒关系传递,其实现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师徒关系中的“师傅”经过长期经验积累,掌握了某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技能,具备了该领域的权威身份;二是学徒通过观察,模仿“师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练习来掌握这种技能。后者的实现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由掌握缄默知识的权威努力将其外化为显性知识;第二步,学习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再将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体性缄默知识。无论遵循哪一途径,都离不开掌握缄默知识的权威和学习者的亲身实践。

由此可见,“学生亲身实践+权威实践指导”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创业知识的知识性质并不匹配。

三、改进策略

(一)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地方高校的根基在地方,其人才培养的主要面向也是地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有做到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利共赢。一方面,地方可以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各种资源。由上文分析可知,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地方特色产业、事业可以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平台或经费支持,实践经验丰富的地方企业家还可以充当学生创业导师;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事业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建设。此外,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地方高校实现职能,提高声誉。

(二)立足学生本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所谓学生本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最根本、最先考虑的因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18],人才培养遵循学生本位,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培养质量。从创新、创业二者关系上看,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19],由此可见,推动创业的根本在于促进创新。那么,立足学生本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鼓励学生创办企业,而应将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专业教育是最好的载体,因此,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十分必要。

(三)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创新教育

专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最好的办法是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科设置方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交叉性学科,促进学科融合;课程设置方面,相关课程逐步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方面,促进科教融合,鼓励教师将学术前沿融入日常教学,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教学,适当引入“翻转课堂”;考核评价方面,对在各自领域实现突破的师生给予奖励,以激发他们求新求异,有效推动创新教育。

(四)基于创新项目开展创业教育

在结合专业教育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若学生萌发出新的创意,且经相关专家评估认为具有“落地”价值,那么高校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这里的创业教育需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创业教育是基于创新项目展开的,也就是说,相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创新教育,这里所指的创业教育是更深层次的,其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具备开发价值的创意,二是自身具备创业意愿。其次,创业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在指导学生创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匹配适当的创业导师,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有效指导。基于以上分析,无论在创新项目筛选阶段还是实践指导阶段,都离不开权威性创业导师的工作,因此,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团队至关重要。

[1]葛莉.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75-77.

[2]孔伟.论创业文化环境与经济差异——“东北现象”与“浙江现象”中人力资源素质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5,(2):164-167.

[3]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总量65%[EB/OL].[2017-12-26].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9/29/c_1121747335.html.

[4]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7-91.

[5]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高校创业教育的中心转变——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4,(8):101-104.

[6]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4):84-85.

[7]张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83-86.

[8]黄兆信.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基于两所院校的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41-146.

[9]张昊民,杜蕾,马君.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1):38-42.

[10]陈敬良,罗尧成.推进“六个结合”深入实施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7-79.

[11]李浩然.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以燕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人民论坛,2013,(10):240-241.

[12]付丽.“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奋斗,2017,(6):46-47.

[13]王金华,习金文.“两层次,三平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47-50.

[14]王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财经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4,(3):38-39.

[1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 量年度报 告的通知[EB/OL].[2017-12-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 e/s5972/201311/159491.html.

[16]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2.

[17]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7-8):98-99.

[18]王志梅,祝成林.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学生本位”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3):104-107.

[19]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2-125.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