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郭原初级中学)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凡取得辉煌成就及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初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则更需要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才会对知识产生渴求的心理,才会有探索的欲望,才能萌发出创新的意向,培养其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其追求真理的意识,致力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倡导,教师的工作并不在于反复地为学生讲述知识,而是让学生自行钻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并不在于完全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开发智力,激发其创新意识,让创新成为一种能力,并运用到学生各科学习中,这才是有益的教学。语文学科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认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推动知识的进步。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还是以应试为唯一教学目的,教学观念陈旧,比如上课完全依赖教材内容,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更不注重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渴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其创新的潜能。由此可见,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教学能力,树立创新意识,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应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进行,注重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另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增强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情境是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能力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引导学生从自身已有知识出发,对新知识进行思考、探索、研究、创新。另外,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例如,我在讲《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演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以及“摸出四文钱”的表情和动作,以表演的形式感受孔乙己迂腐清高、拮据又穷酸的性格,这种教学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性教学,极大地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够将知识活用起来,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我让学生将里面的情节进行改编,并将改编后的作品写下来,在课堂上以演说的形式读出来,这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既提高了其创新能力,又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另外,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是打破语文教学时空的重要形式,它以色彩缤纷的画面、极具韵律的声音、直观形象的影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听觉上的冲击。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所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如今,创新能力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语文教学,树立创新教学观念,为祖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海潮出版社,2003.
[2]爱因斯坦.教育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