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卫 娟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山东 威海 264300)
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热情的方法多种多样,开发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化学课堂具体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实施评价,使学生摆脱盲目追从影视明星的现象,而更多地崇尚科学家严谨的求学品格和奋发向上的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巧借“星”效应,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促成学生主动发展。
榜样是一面旗帜,其力量是无穷的,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榜样,这毋庸置疑,将明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心中追随的“明星”榜样应该是积极向上、能起正确引领作用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追星”现象应不堵反疏,积极宣传值得学生效仿的明星,鼓励学生追,引导学生追。
初中化学教材中不仅包含丰富的知识,更充满了人文的光辉。化学学科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心研究。他们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不忘初心、不畏险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这种为科学献身的严谨治学精神对当代青少年有不可替代的榜样作用,值得他们去努力学习[1]。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化学家为化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爱国敬业、潜心治学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树立起学生心目中的“新明星”。如在学习“氨碱法制纯碱”时,可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侯德榜。当得知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致使我国工业发展因纯碱的缺乏而步履维艰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国,全身心投入科研和生产上,终于探索出改进氨碱法制纯碱的技术奥秘,并将其公布于众。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被他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再如,学到“元素周期表”时,给学生讲述门捷列夫和居里夫人的事迹。门捷列夫刻苦钻研,总结前人的经验,对前人的工作进行批判性继承,对大量实验进行分析概括,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甚至预言了许多未知元素。他的坚持和勇于创新让学生们钦佩。居里夫人两获诺贝尔奖,被爱因斯坦评价为“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不畏艰险、淡泊名利的美丽形象定格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奋发的种子在心中发了芽。还有更多科学家的艰难探索历程使学生懂得了“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他们也成了学生心中真正的“明星”。
如果说历史名人这样的“明星”可以振奋人心的话,那么校园里、课堂上、学生身边的榜样更能深入骨髓,他们是时刻看得到的参照物,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导学生不断奋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对于身边学习好、品德好的同学自然有一种自动模仿、学习的倾向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榜样引领作用比刻板的说教更有效果,既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学习激情。所以让“明星”从学生中间来,让榜样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榜样力量更是无穷的。如,课堂上学习了最简单的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后,接着提出:在试管(或锥形瓶)的橡皮塞上加一个长颈漏斗又该如何检查气密性呢?化学一直学得不错的A同学站起来回答:“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浸没其末端,然后与上述方法相同。”“为什么呢?”“还用上面相同的方法显然不行,因为长颈漏斗处漏气,所以需把此处液封。”听完他的分析,同学们都投来了赞许和羡慕的目光,本节课的“明星”他当之无愧。正在同学们崇拜之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觉得还可以在两段玻璃管之间的胶皮管上夹一个止水夹,然后再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如果水不再流下,也能说明气密性好。”等他说完,教师不必急于肯定,而是观察学生们的表情,发现先是几个学生在点头,随之越来越多,全班学生纷纷肯定支持——身边的明星就这样一个个地诞生了。
明星一旦产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向身边实实在在的明星学习,向目标靠拢,一点点走向成功。这对班级的化学优秀生也是一种挑战和督促,最终在课堂上形成人人有目标、人人赶超明星的学习风气。
教学活动中,总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活动不活跃,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这部分学生是教师最需引导其追“星”的群体。他们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地带,不主动回答问题,不参与课堂讨论,自然也不会主动为自己寻找追赶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他们设立学习榜样,以其“闪光点”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方法“诱导”他们去追。如,班上的某位学生化学基础不好,有自卑感,从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此时可发挥其普通话不错的优势,让他在课堂上读题,把自己最光辉的一面展示在同学面前,进而点燃他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并趁热打铁为他设立“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的“星”,如班级中与他智力相当、学风扎实、学习进步快的学生,激发其追赶和竞争意识,他的学习兴趣、斗志也就大大提高了。接着让他回答较简单的问题,或到黑板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此通过放大其优点,逐步设置容易跨越的小台阶,让该群体的学生都能逐步形成认真听课的习惯,自信心提高了,实验也敢动手做了。在这种逐步肯定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全身心的愉悦,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求成的欲望,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也逐渐提高。
千奇百怪的化学现象足以让学生对化学实验着迷。但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真正动手实验,这不仅弱化了他们探索实验真理的好奇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经常创设一些情境,利用教材上的“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哪怕是习题中碰到的一些可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的问题,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亲自操作的乐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尤其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从实验中找到自信和动力,更明确自己的追赶目标和努力方向。如,学习了酸、碱、盐后,布置学生利用家庭厨房中的材料验证酸与盐反应的性质;用完的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及瓶胆内沉积的水垢该如何除去;还可组织“化学魔术PK”,每小组出一个化学魔术,最后评出“化学魔术之星”等等。学生对这些实验普遍很感兴趣,动手进行操作,有的成功,有的也不成功。经过分析和指导后,未成功的学生又重新做这些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显形于色,动力也随之而来。
除了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目标靠拢外,教师还应坚持在班级中评出“每日之星”“每周之星”“每月之星”“明星小组”等。每学期结束,评选出本班的化学之“星”,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追“星”做“星”,将学习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意愿和动力,时时激励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进步。
追“星”的实质目标其实不是羡慕与向往,而是在追星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自我实现的希望,并获得成功的秘诀。当学生感觉到不再需要明星引领的时候,或许自己已是别人所崇拜的明星了。为此,教师应努力将化学课堂营造成“造星梦工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不断地向着自己的航标努力,最终达到群“星”璀璨的效果。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挖掘实验潜能,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体验探索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探究性实验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教师示范的过程,而是大胆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2]。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若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进行验证就变得索然无味,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准备好每组的实验药品: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盐酸;石灰石和浓盐酸;石灰石和稀硫酸。让学生分别做这五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讨论哪一组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的实验药品,并分析排除另外几种的理由。因是带着任务进行探究的,学生们都摩拳擦掌,人人不甘示弱,做得认真,讨论得激烈。教师也应适时地挖掘明星,并将实验操作优秀的学生冠以“小波义耳”“小拉瓦锡”等称号,其他学生也倍受鼓舞。整个过程充分利用了氛围性评价,提高了学生向“星”力。尤其是盘点实验时,在无须举手、自由发言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大多会在讨论和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就连一些坚持“沉默是金”的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课堂上闪耀着……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使学生的心理从“要学”变为“想学”。在化学教学中,如果一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则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利用生活中现实、生动、丰富的情境去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课堂活动,从而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化学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密切相关,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诸多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常识[3]。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本身与学生的基本常识相结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有话可说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习酸碱反应时,教师可通过创设被蚊虫叮咬用肥皂水止痒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酸碱反应之初,教师提问:夏天被蚊子叮咬过后为什么会红肿痛痒?在没有花露水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能缓解这种症状?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常识恰恰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学生回答蚊虫叮咬后会产生蚁酸,而涂抹肥皂水可以缓解痛痒的症状,从而引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顺利引入新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整个参与过程中行为和思维的跃升,巧妙地采用“星”评价,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持续地发展,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而且使化学教学效果实现优异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李平.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内涵价值[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4(16):138.
[2] 张世壁.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10(9):40-41.
[3] 金菊香.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初探[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5(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