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还事实以真相

2018-02-25 12:00贾爱兰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夏洛蒂孟浩然韩愈

贾爱兰

《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语文教师应努力构建真实可感的课堂,以事实感染人,给学生真实体验,促进学生情智发展,培养学生的真性情。

一、无中生有脸谱化

脸谱化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什么性格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一教师在教学《推敲》中“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一句时,指导学生用气势汹汹的语气朗读,随着教师的指导与怂恿,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气势汹汹。齐读时,很有官本位的气场。

这样的指导看似成功,实则无病呻吟。该句教学非重点,没必要着重指导;再者,教师应给予人物以历史的真实,激发学生符合历史真实的情感体验。其一,此故事为虚构。课文交代的时间是韩愈任职京城,然此之前,韩愈贾岛就在洛阳相识,二人为忘年之交。韩愈被贬潮州刺史,贾岛作《寄韩潮州愈》相赠,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可见二人友谊深厚。其二,韩愈在京兆尹任上很有政绩口碑,即使厌恶佛教,也不至于气势汹汹地对待一个寒酸和尚。教师的指导偏离了人物的真实,给韩愈加上了一个趾高气扬、作威作福的官宦形象。这样的训练和体验偏离文本,是虚假宣传,给了学生错误认识,不要也罢。

二、片面解读标签化

在教材中,因为故事情节需要或编者意图,有些课文的处理偏离了事实,使人物片面标签化,容易使学生误解。

如教学《小草与大树》时,为突出夏洛蒂永不放弃、愈挫愈勇的精神,理解“逆境成才”的艰辛,教师将骚塞的回信作为重点解读材料,指导学生用“冷冰冰”“嘲讽”“训诫”的口吻朗读外,还进行言语实践——《给骚塞的一封信》。学生义愤填膺:“您在信里无比歧视我们妇女,竟然还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你的话已深深地刺伤了我的心,但我会在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证明你的无知……”更有甚者,又继续让学生写骚塞给成名后夏洛蒂的回信,又有了“对不起,我不该轻视妇女……”这些训练本无可厚非,但却无形中给罗伯特·骚塞贴了一个冷漠无情、傲慢固执的标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翻开信件的原文,虽然的确有“文学创作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女子的毕生事业”这样的只言片语,但全文意思可从“千万不要以为我会瞧不起你拥有的才华,也不要以为我在给你的创作泼冷水。我只是劝你思量一下,如何施展才华以便终生受益。要为诗歌自身而创作,不要一味模仿,也不要只追求名利:你越淡泊名利就会越值得拥有它,从而最终如愿以偿,这样写诗才会身心受益。”由这一段可窥出端倪——骚塞很欣赏夏洛蒂的才华和热情,但作为前辈有责任指出其创作误区;再者,忙碌的桂冠诗人给籍籍无名的诗歌发烧友回信就已显示了骚塞博大的胸怀,更何况落款是“你真诚的朋友:罗伯特·骚塞”。最后再看夏洛蒂的回信,“可是我必须对您那友善而睿智的赐教表示感谢。我从来不敢奢求能收到这样一封回信:它语气体贴,让人精神振奋……”可见夏洛蒂对于骚塞的来信是非常感激的,对于她将来走上小说创作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此看来,教师的处理就让骚塞很是冤枉。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读信件原文,全面解读信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及时转向等,理解编者艺术化处理的意图,给学生以更丰富、更客观的身心引导。

三、虚拟体验形式化

语文教学应找准文本理解与生活体验的落差,引生活之水浇灌感悟之花,但前提是体验应真实可感,否则学生的理解势必如树影婆娑,表面存在,实则虚无缥缈,使教学过程形式化。

如教学《水》中“勺浴”时,为引导学生理解“苦中之乐”,教师启发学生说话——如果是你享受这难得的“勺浴”,会说些什么?学生一个个脱口而出:“舒服!”“爽!”“爽歪歪”……然除此趋同的词汇外别无什么。这也难怪,南方学生难得有洗澡的缺水体验,他们苍白的回答的背后是虚拟的逻辑推理。其实作者本人也未必有如此切己的生活体验。马朝虎生于浙江常山县,当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然其“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可见他是在写小说。毕飞宇说:“对于小说家,想象力没有理解力重要。想象力的背后是才华,理解力的背后是情怀。”我们惊叹于作者高超的想象力与才华,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还需要真实的体验与情感。倘若我们联系学生的切己体验——说说你口渴难耐、周身邋遢时的感受和冲动,再对比文本情境,就不难感受到“勺浴”之极乐体验,课文主旨就更能深入人心。

四、浮于字面机械化

进行文本解读,应结合社会时代背景,仔细品味语言,把握主旨,使理解体验贴近历史事实与故事情境。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时,一教师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释为:“孤零零的一片船帆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蓝天碧水间,只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言语实践——此时孤独的李白和孟浩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于是,学生的思维大多停滞在“孤独”上,对于二人深厚的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却少有提及。偌大的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的一片帆吗?二人涌上心头的真的只是孤独吗?否!烟花三月万物始,扬州作为当时长江中下游的經济文化中心,商旅熙熙攘攘,繁华更胜京都。长江自古又是运输黄金水道,九省通衢,这样的大商埠,江面怎会只有一片帆呢?那么这“孤帆”又从何而来呢?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从李白的动作“举”与语言描写中连用的六个“您”可见其对孟浩然的敬仰,“伫立”、“凝视”又可见依依惜别之情,原来李白是一种“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唯有孟浩然”的怅惘心境。“孤帆”是心中的孤帆,二人萦绕在心头的仍然是浓浓的离愁与惺惺相惜的思念之情,如此解读文本,言语实践就应改为引导学生互诉衷肠与祝福,以响应离别寄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引领学生求真、务实,向善、向上。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夏洛蒂孟浩然韩愈
借钱不可尽力
春晓
春晓
久久地等待
借钱不可尽力
助人别尽“全力”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