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目前,小学的习作教学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更是害怕写作。在人们强调遣词造句、追求文采博众的文风下,小学生的写作严重脱离自然和生活实际,作文中的语言表达也出现各种问题,学生天生的创作力正在不断地被抹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都是民间的歌谣,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是现今小学生所缺失的,诗篇中自然的情感表达及语言的简洁质朴正是我们所忽略的。因此,有必要透过《诗经》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探究小学习作教学的新方法。
《诗经》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灵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图景,真实地再现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风貌。它以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将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它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真率地表达情感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无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抑或是各种迥异的婚恋诗,作品都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
1.物象的生活化
《诗经》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表现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描写对象上至王侯将相、君子志士淑女,下至百姓奴隶、征夫思妇弃妇,描写内容涵盖风俗、婚恋、农事、徭役、战争、燕飨等方面。
然而,如今小学习作教学进入了一个教师不知从何教、学生不知从何写起的局面。在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从头到尾重视学生的主题思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忘记了习作教学之“本”——回归生活,导致学生的作文假话连篇,毫无情感,甚至出现最低级的生活常识性错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让习作教学走进生活、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写日记或记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感悟,让学生感知写作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2.艺术的真实性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的真实性往往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它是艺术与生活的连接点,好的细节描写更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能起到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如《齐风·东方未明》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巧妙地运用“颠倒衣裳”这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行为,将奴隶们受徭役制度压榨的悲惨处境集中而又概括地展示给读者。此外,还通过“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仅八个字的细节描写,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社会徭役制度的不满与反抗情绪。
目前,小学生作文大部分采用粗线条勾勒,极少注重细节描写,突显不了某一人物、环境或事件的特质。细节描写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而观察也是多样性的。《小学作文教学大全》中将观察分为:分类观察、点面观察、环顾观察、移步观察、跟踪观察、时序观察、体验观察、联想观察、横比观察等十四种[1]。在习作中,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应该调动多种感官,灵活地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如游记类作文多是移步观察和点面观察,科学类作文多是跟踪观察,而特定的静物多选用体验观察和表里观察等。
3.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诗经》中以周代奴隶制社会从兴盛到衰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为背景,不同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下,塑造了各种迥异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2]。它注重选取典型事件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德行,进而塑造出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南方相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周南》《召南》《陈风》多以婚恋诗为主,因此塑造了大量的痴男怨女形象;在西区兵戈交融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秦风》《豳风》诗篇中多以修习备战和狩猎为主,诗中多尚武精神、杀伐之音,塑造了一批英勇的武士;在北方贫瘠地区产生的《魏风》《唐风》多以讽刺、揭露性的诗篇为主,塑造的形象多是贤明的君主、昏庸的统治者和饱受劳役之苦的百姓。
当今,小学生写作中,当属以记叙文为主,而这当中必会涉及人、事、物的描写。在写人作文时,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抓不住描写对象别于他人的典型特征,无法呈现鲜明的个体形象。因此,小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应在勾勒轮廓的基础上,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抒发、表达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3]。
《诗经》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句中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从山野乡村的劳动歌谣到天子诸侯教化的宫廷雅乐,都可以感受到当时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
1.直抒情意与情景交融
(1) 铺陈直叙,情真意切。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即铺陈直叙,抒发感情[4]。《诗经》中无论是描写当时妇女不幸的婚姻生活的《氓》,还是描写奴隶社会下奴隶心酸生活的《幽风·七月》,都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再现,字句间可见其至深至痛的爱恨憎怨。就写作方式而言,《诗经》采用叙事抒情的方式,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叙述中触及内心的真实感受,对我国叙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现在小学生作文,大多应付了事,内容空洞,情感味同嚼蜡,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除了作文内容没有触及其内心外,情感的表达方式欠妥。
文章不是无情物,不管是描绘物象、叙事事件,还是阐发事理,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抒情性的记叙文,一定要让情藏于事,借叙事来表明自己的喜怒哀乐。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抒情在于感情喷薄而发,一泻千里之外;而间接抒情则在涵咏感悟之中体现,寄情于事当属于间接抒情。
(2) 情景交融,浮显情感。《诗经》中大量诗篇都以景物比兴,用带隐语的景象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营造出符合人物心境的氛围,在比兴中情景交融,使情感自然而然流露出来[5]。如《周南·桃夭》共分三章,首章以绚烂的桃花起兴,用“灼灼”既写出了桃花色彩的艳丽又渲染了明快喜气的氛围,二、三章则用桃叶桃实比兴,表达人们对新娘的美好祝福。《郑风·野有蔓草》以山野郊外作为背景,接着对女子的娇容进行细微的描写,水到渠成处抒发其深情的爱慕。全诗在草肥露浓的环境描写中凸显情感的笃厚,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完美境界。而《郑风·风雨》则是以“风雨凄凄”比兴开端,以“云胡不喜”收尾,以哀景衬乐情。
现今,在小学写作中,情感的表达显得过于苍白僵硬。情感的抒发不一定非要用比兴的手法,但一定要为情感提供环境背景。小学习作中如何为情感提供环境背景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在小学生作文中多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自然环境的写法有很多,但在众多方法中,应根据自己写作的对象、情感的基调进行选择,所写的环境也一定要起到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同时要为中心思想服务,要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抓住不同环境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
2.心理活动形象化
心理活动一般通过内心独白、梦境、幻觉等形式来表现。在《诗经》中较醒目的一类诗,就是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幻想或内心独白来抒情。如《郑风·将仲子》中以女子告诫劝慰的口吻,通过对其忧心“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等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为爱而备受煎熬的女子形象。《郑风·子衿》通篇由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组成,从心理角度把一位热恋中的女子等待情人相会的心情变化呈现得淋漓尽致。《秦风·蒹葭》则借“为霜”“未晞”“未已”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变化,描绘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图,烘托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怀想“伊人”的心情,把一位痴情苦恋的男子对迷恋之人求之不得继而失魂落魄的心理描写得入木三分。综上可见,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形象化,对情感的抒发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芬奇曾说:“描写人,是容易的;描写人的心灵,则是艰难的,因为心灵应该通过人的肢体的姿态和动作去表现。” 要让小学生的写作,做到心理活动的形象化,可以像《诗经》中的诗篇以内心独白的直接方式来写,也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5]。
3.虚实相生
《诗经》之美,美在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使读者能从有限的意象中生出无限的想象。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则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种无声幻境。如《陈风·月出》这首诗没有对人物如何刻画,仅仅明月、美人、一位为之倾倒的诗人这三个意象,通过“窈纠”“忧受”“夭绍”三组联绵词,表现她身材的秀美以及行步时摇曳生姿、从容不迫的姿态,让读者通过这寥寥的意象去幻想出她的貌美。《郑风·东门之墠》诗中写茹蘆,让读者联想到女子的柔和,实写了所恋之人的居所环境,虽然“其实则迩”却“其人甚远”,距离的近在咫尺心灵却远在天涯,虚实结合道出了女子的哀怨与落寞。接下来写东门的栗子树,让读者联想对爱情的畏惧,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后来她会怎么样?正是这种有实景有猜测虚幻的想象构成了诗的完整性,简单几个字就道尽了女主人公单相思的苦楚与失落。
《诗经》中很多作品都是寥寥几十字,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正是由于他以一些代表性的意象为导火线,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从而使情感如火焰般燃烧蔓延[6]。小学生作文中,大都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展开论述,还经常出现反复啰嗦的现象。要让小学生的作文达到虚实结合的境界,首先要避免语句重复啰嗦,其次要让他们学会适当的“露”与恰当的“藏”。就如《深山藏古寺》告诫的那样,并不是全面呈现的就是好的,而是要懂得适当的“藏”。
在语言风格上,《诗经》风雅颂三诗体各具风格,呈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魅力:国风质朴率直,雅诗深沉含蓄,颂诗庄严肃穆。
1.语言的个性化
语言的个性化,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语言上的与众不同,也不是一味地去仿效别人,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7]。在《诗经》最具特色的怨妇诗中,除《卫风·氓》外,《邶风·柏舟》《小雅·谷风》《邶风·日月》《郑风·遵大路》等也极具代表性,弃妇的命运虽相同,但不同性情的人表达却各有不同。《氓》刻画了敢爱敢恨的形象;《柏舟》中的女子倔强自我,不向夫家妥协,发出“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申诉;《遵大路》中的女子,勇敢地冲上大路,去挽留欲走之人。唯有“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语无伦次的叮咛,言浅而意深;《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等另几首诗中的女子通过“黾勉同心,不宜有怒”等悲戚的哭诉与哀求,表现出其善良温顺、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情,所以真正用心写出来的文章一定隐藏着一个“自己”在里面,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属于你的,才是独特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除了作者自己本身的语言风格外,在文章中也要注意不同人物、不同语言的陈述表达。因此,在习作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还原他语言本真的色彩,不刻意不造作。避免出现语言的成人化现象和东施效颦的结果。
2.语言的清丽质朴
《诗经》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其语言的质朴清丽。其中,国风基本上是民歌,语言质朴率直,或如蕙风拂面,或如清晨微露,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朴实醇淡的美[8]。例如《陈风·东门之枌》《周南·樛木》《唐风·绸缪》《召南·鹊巢》这些诗,生活化的内容使全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以口语化的表达使其在艺术上颇有品位。
如今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很注重学生作文的遣词造句。然而适得其反,很多作文出现辞藻的堆砌,内容不通华而不实[9]。其实最美的文字往往是最干净最能呼吸的文字,而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却在不断地抹杀他们的这种天然能力。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的诗歌305首,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再现。它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无论是内容的现实性还是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诗经》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启发着我们,小学习作要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它的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物象的生活化,《诗经》中出现了很多当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器具。在内容的呈现方面,注重细节描写,使文章在追求艺术美的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最后,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刻画,进而塑造出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三方面启发我们,要让学生的习作“源于生活”的前提是要先让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习作“归于生活”,学生会将对生活中的感悟浓缩于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中,进而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抒发自己的情绪或揭示生活中的某种现象。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值得称赞的是情感抒发的自然深刻和语言的质朴清丽。在情感表达方面,它多采用赋比兴、虚实相生和心理活动形象化等技巧,将情感寄于一定的事件、景象中。这启示我们要巧妙地把情感寄托于一定的情景、事件中,透过对人物心理的形象化描写达到对情感的渲染,通过呈现有限的意象学会给文章留白进而实现情感的升华。它语言上的清新质朴、返璞归真,启发我们要在遵循学生语言发展规律之上,让他们的写作语言回归本质的天然淳朴和个性化。
[1] 李建荣,陈吉林.小学作文教学大全[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8.
[2] 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籍,1986:35.
[3] 李作芳.对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上)[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7(11):35.
[4]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9.
[5] 夏传才.诗经研究丛刊(第22辑)[M].北京:学菀出版社,2012:59.
[6] 李兆录.王船山对《诗经》艺术风格的品鉴[J].2009(2):10-13.
[7] 李晓华.随笔:让学生“我手写我心”[J].阅读与写作,2008(5):41-42.
[8] 张淼.《诗经》的风格体系[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27.
[9] 冯素英.饱蘸生活之笔·抒写习作乐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