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答题规范性的研究

2018-02-25 13: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审题证据文字

(浙江杭州富阳区江南中学 浙江杭州 311400)

当今社会需要会表达的人才,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近年来高考改革,化学学选考试题尤为重视考生获取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即考生运用文字、数据等科学描述化学知识并分析解释问题。同时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体来说: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1]缺失该能力会在浙江高中化学学选考中,遇到简答题会有无从下手或者答非所问等不规范的行为发生。本文希望通过实验表述这一小点的研究带动学生注意到此类问题,并尝试用“规范”的文字来避免考场上一些“不规范”的失分。

一、表述不规范的具体表现

1.场景很熟悉导致审题不仔细忽略问题中的关键词句导致答非所问

化学1专题一第二单元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现有混有少量KNO3的KCl固体,请参照溶解度曲线图设计方案提纯KCl。学生两种错误的回答,冷却热饱和溶液。此种回答不仅未分析仔细题干还没按照题目要求设计方案。另一种回答则是:将固体粉末溶于热水中配成热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过滤可得产品。其实课堂上已经分析讲解的例子是:现有混有少量KCl的KNO3固体,请参照溶解度曲线图设计方案提纯KNO3很多学生记忆混淆了自然得出了错误答案。此题关键在于KNO3和KCl量谁多谁少,若KNO3多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比较合适,若KCl多则用蒸发结晶比较合适。因此仔细审题看清题中关键才能答对问题。

2.思维定式想当然的用自己固有模型(实际上是不适用的)作答

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如何从萃取分液的下层液体中获取纯净的碘单质(萃取剂是四氯化碳)?学生错误回答是由于两者沸点差异很大因此可以用蒸馏的方式进行。但是实际上取操作很难做到,由于碘容易升华往往锥形瓶里面也会有碘,即使用减压蒸馏可行性也不大。这里可行的方式是反萃取,利用强碱、KI等能把I2从I2-CCl4中反应出来这一信息来操作。[2](当然需要把沸点差异、以及各反应告诉学生让他们去分析)

3.文字叙述找不到重点,详略不当

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这一节中: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两只小烧杯分别置于暗处,用激光笔照射,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典型的错误回答就是“可以看到胶体的烧杯有一条光亮的通路”。显然学生会过度的删减必要文字,导致其作答不准确不规范。首先要讲溶液没有“光路”胶体有“光路”说清楚,其次还要描述准确并不是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光路”应该描述“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可看见光路”。只要有了这样的详略意识,规范作答也就变得简单了。

4.综合分析能力缺失,没找准对象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实验中第一步是检验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学生一看到整套装置第一个就想到了连接好装置后对左边锥形瓶微热看针筒活塞的移动,分析对象着重落在锥形瓶。但是其实更加好的答案为连接好装置后,拉动活塞一定距离,松开后活塞复原。其实学生只要着眼点从锥形瓶转到针筒以及活塞处,就基本成功了。

5.实验表明的证据有多个,仅找了1个进行分析作答

6.未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导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准确表达相应的科学信息

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Fe3+、Fe2+的鉴别,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其中有一组就是用NaOH溶液滴入分别装有FeSO4、Fe2(SO4)3溶液的试管中让学生描述现象,由于观察时间短,学生马上回答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沉淀是灰绿色的。此问题的产生就是学生未观察完整个实验,待十几分钟后可发现,生成氢氧化亚铁的试管的沉淀也变成了红褐色沉淀,因此该出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全面细致的看待每一个实验的结果,让整个证据链完整充实。

7.没有分析直接找结果,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三单元 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堂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将一瓶新的雪碧打开,可以看到产生冒泡,听到响声。让学生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该实验,结果许多学生连分析对象存在哪个化学平衡都没去分析,开始胡乱作答自然也就答不对了。而找准了H2CO3CO2+H2O这一化学平衡,分析出正确结论也就不难了。

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规范的作答习惯。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我们应该从审题→思考→回答这一规范步骤开始,逐个突破。

二、具体规范表述的策略

1.规范审题,从题干的描述中提炼出解题所需的信息,是准确规范表述的前提。因此,必须逐字逐句细细分析,可能适当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是慢一点也是值得的。审题时最忌讳的是少看漏看关键信息导致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形式上看,平时在化学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对三种素材的处理: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信息、图谱实验装置图实验流程图等各种图像、带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只有平时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这些素材的处理方法,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准确规范的审题,并且从审题中得到有用的信息用来解答题目。一般来说审题可以包含以下几个类别。第一文字叙述图像化:化学1中学生学习了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果学生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归纳整理成各种思维导图,就能获得一种将文字转化为思维图的能力,对审题有很大帮助。学会审图,图谱当中一般会包含几个要素: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含义、起点、终点、拐点、交点等。若学生能将这些要素一一弄清楚并且梳理顺,自然就能顺利做题。第二除了化学图像意外化学还常考察实验流程图,学生最困惑的也是这一部分内容。往往学生容易把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忽略掉,因为题目中的文字也会表达出一些隐藏信息,只有流程图结合了文字学生才能正确理清题意,做好化学实验流程图的题目。第三就是带有各种数据的表格,表格当中的数据常常藏有解题的“密码”。因此学生需要多多分析,运用比较、归纳、演绎、分类等多种手段找出关键数据,并从关键数据来解决问题。

2.建立思维模型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就要求学生有模型认知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建立模型,并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3]例如建立氧化还原的基本分析模型有助于学生突破氧化还原型方程式的配平以及相关计算同时可以更加轻松地处理许多变价的元素化合物;例如建立思维导图对于解决27题元素化合物推断积累了大量素材有助于快速推断;例如建立物质制备的实验模型有助于突破实验分析题……[4]

3.规范表述 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题目中要求的格式、规范进行书写表述。在表达过程中要详略得当,清晰表达;对于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化学式、分子式、实验室、结构式、电子式、键线式以及其他的一些化学符号要求正确且规范的书写;题目中有特殊要求的一定要符合,不能答非所问。最后写好答案后仍需通读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并且符合题目要求。

猜你喜欢
审题证据文字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手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