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士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生活适应课程是培智学校开设的一门一般性课程,它立足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生活需求,以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为目的,使他们将来尽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社会飞速发展,智障学生个体差异很大,为了切实提高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新教材(起始年级)同时,我们尝试自编教材。
教材的编写主要是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材,逐渐转化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智障学生的实际,使生活技能的掌握更容易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编教材主要从“生活”和“适应”两个方面着手。生活方面就是将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这一理念,注重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作为素材,进行编写。适应方面就是将学生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达到提高智障学生适应能力的目的。在编写的内容上,还特别注重现实生活的变化,力求以时空条件最佳结合点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题,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还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1]
教材的编写要以生活情境为基础,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因我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生,周末要回家,要买票坐车,结合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独自坐公交车》一课,让学生理清乘车路线,弄清买票上车下车的过程。学生学习这节课时非常兴奋,因为他们可以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面对起点不同的智障学生,要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教学训练定位一定要准,要根据智障学生的接受能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了智障学生接受不了,简单了又浪费教学资源,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低年级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应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如认识自己的物品,了解身体各部位名称,自己吃饭穿衣,单独上厕所,自己洗脸、洗脚、洗头、洗澡,自己整理书桌文具,自己打扫室内外卫生,自己清洗衣服,自己整理并分类存放自己的衣物,自己整理房间等。中年级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应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如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做家务,利用燃气炒一些简单的菜、做一些简单的饭,进行简单的人际交往,处理好邻里关系,照看小弟弟小妹妹,进行简单的购物等。高年级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则以社会生活为主,如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并且让智障学生懂得安全与健康、懂得自我保护、懂得救助、懂得保健、懂得运动,养成好习惯。
要让智障学生做到某一方面能生活自理,就必须让他们掌握这一方面的生活自理的能力。[2]否则,教师讲得再好,要求再严格,如果不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内化为学生的自理能力,即使智障学生某一方面有了强烈的自理意识,也会因为这一方面自理能力的缺失而无法做好。
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既要小步子多循环,还要及时纠正,螺旋式上升。
1.小步子。为了利于智障学生接受,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他们从一个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对重点环节要重点训练。例如,培养智障学生大便如厕的能力,可以把这一训练内容大致分解为以下步骤:准备好卫生纸,辨认男、女厕所,找好合适的蹲位,解开腰带,脱下裤子,大便入坑,擦屁股,提裤子,系腰带,便后洗手等。关于擦屁股这一关键环节很多学生做不好,还可以再分解成几个小步骤:如,卫生纸的叠法(教师示范),卫生纸的擦法(特别强调女生要向后擦)。要跟踪观察,明确学生哪个环节易出现问题,然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反复训练。最后将这些分散操作的动作串联起来,连贯成一个整体,再进行反复训练,直至上升为能力。
2.多循环。智障学生的记忆存在“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很多内容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很难形成技能。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小步子的基础上,采用多循环的策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
3.螺旋式上升。智障学生理解能力很弱,接受能力也很弱,加之记得慢、忘得快,学习进度有时不进反而倒退。教师要及时调整进度,进行交叉式训练,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再以培养智障学生大便如厕的能力为例,即便大便如厕能力训练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穿鞋子训练,但对于如厕能力退化的学生还要继续进行交叉训练。具体做法是,一是教师利用他们如厕的机会,进行现场教学,及时纠正;二是选派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监督示范员,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三是每天定时强化他们大便如厕的行为,巩固如厕能力。
如果一味地对智障学生进行单纯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不仅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也会缺乏激情,影响训练效果。教师可以把训练穿插在游戏之中。如很多智障学生吃饭不专心、速度很慢。教师就扮演熊妈妈来看小朋友吃饭,并教会智障学生吃饭的方法:“我用小调羹舀饭,不多也不少,把饭送到嘴里,嚼呀嚼,咽下去……”熊妈妈还给吃得快的小朋友发五角星,渐渐地智障学生就能独立进餐了。
此外,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如果说学校是培养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第一阵地,那么家庭就是他们实践、检验这一能力的最佳场所。因此,必须调动家庭力量,形成家校合力,有效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