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郭村中心小学(225000)
许 萍
强调对学生的人文性关怀和对课程教学的“生命化”构筑,已逐步成为教学改革潮流中的显著特征和无可逆转的发展之势。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就是“人与文化”的关系。把人文关怀作为语文教学核心价值取向的有力支撑,其实质就是对“生命化”教学的强烈召唤。这应成为课程实践活动中的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具体来说,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总会犯下爱说话、做小动作、作业不全和屡教不改等问题,许多教师动辄批评、指责或者进行否定,未能以生命发展的高度从根本上进行潜移默化地明辨和疏导,从而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的速记速忘、屡错屡犯。“生命化”理念呼唤我们要在许多方面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要让他们切实体验到实际行为的代价和知错就改的好处。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不惜教时,详细介绍“群国纷争、以强凌弱”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一些诸侯国(如魏国)就是由于发生内讧而走向了灭亡。然后,引领学生利用同样一个情景剧,表现出不同角色、不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多种不同的结果。只有在如此深切地理解和感悟中,学生才能够真正体悟到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和深明大义,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处理与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材中富含着许多鲜活的元素,教学活动中也有许多生成性元素,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与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如《学会合作》一文中介绍了“交响乐团成功演奏”和“瓶口逃生实验”两个实例。教师如果仅落实在“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口头教学上,教学效果也许就会停留在“姑妄说之、姑妄听之”的层面。两个实例中,对于前者,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在音像和谐与身临其境中享受到难得一遇的“视听盛宴”;对于后者,可通过多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先分组开展相应的实验和比赛活动,然后让学生说过程、谈体会。如此而为,教学的深度和教育效果将不言而喻。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除了正常的文本阅读活动外,积极有效地开展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和综合性学习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非常有利于让小学生在直接参与和创新实践中感受到各种情景,体会到丰富的喜怒哀乐的元素,从而逐步地去学会理解与体谅他人,体验与尊重生命。如《嫦娥奔月》《负荆请罪》等课文,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让学生从中感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领悟到其中的生命情感力量。
语文“生命化”教学只有坚持在激励、唤醒、鼓舞中发展学生,才能不断开启他们生命中的智慧元素,并为他们的茁壮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创设自然、和谐、人文化的“身心愉悦场”,又要通过关心与沟通、宽容与理解等途径,让学生在文本教学与拓展延伸中感受到快乐生动、和谐律动,从而不断焕发出生命拔节的气息。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当本着“以生为本、健康发展”的指导理念,坚持把尊重个性差异和保护独特感受放在“生命化”教学的突出位置来狠抓落实,从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取成功与进步、自信与智慧、精神与力量。
生命现象既是教育教学的最初出发点,又是最终归结点。只有当课程教学密切关注学生精神生命存在的时候,只有当素质教育以生命的充实和完善为发展目标的时候,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构建学生美好生活的神圣之地,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放飞生命自由的蔚蓝天空。“以人文精神办教育”,这已成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的精神灵魂和时代最强音;“显现人文精神,构筑生命教学”,这不仅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