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缘,李 燕,吴慧娴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2.安徽省池州学院 音乐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作为独立学科的幼儿社会教育一直游离于幼儿园课程之外,直到2001年我国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才真正确立了幼儿社会教育在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然而,我国的幼儿社会教育实则幼儿“社会性教育”,聚焦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本文尝试在梳理国内外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下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反思与重构,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最早的幼儿社会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被称作“社会学习”(social studies)。随着美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美国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骤增,开放式的政策吸引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同时也使生育率激增。[1]为了促进美国社会转型、帮助移民及贫困家庭的孩子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新一代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势在必行。[2]《1916社会科委员会报告书》标志着“社会学习”正式成为美国学校的教学科目。[3]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美国的社会教育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或批判思考的能力,而是了解及支持彼时的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并内化公民的职责。[4]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美国的“社会学习”不断更新目标与内容。今天的“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课程,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历史、法律、哲学、政治科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作为社会学习领域的主要组织,美国社会学习协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缩写为“NCSS”)认为,社会学习是旨在提升公民能力而进行的社会、人文科学的综合课程。社会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年轻一代提高能力,以使他们作为多元文化、民主社会的公民,能够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为公众利益做出明智、理性的决定。[5]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基础、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也不尽相同。日本的社会教育目标是“让儿童科学地(通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伦理学等)认识社会,养成合格市民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6]英国则将社会教育与个体的情感教育相结合,形成“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PSHE)”这门基础课程,重视幼儿的品德和情感教育,以及健康体格、自信品质的培养,教育目标是“让幼儿为将来能够独立生活、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各种挑战做准备”。[7]法国则强调培养幼儿作为“人”的主动性、参与性,认为社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幼儿情绪的成熟与社会化”。[8]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在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虽各有千秋,其依循的目标价值取向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我国20世纪30年代初公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和常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领域,当时的社会教育领域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民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改革家,他们开辟了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道路,开始创建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特别是张宗麟,他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幼稚园课程内容社会化的思想,并赋予幼儿社会教育以丰富的内容。他认为社会包括最广,凡历史、地理、家庭、职业、卫生、风俗人情、伟人事迹、各国人民的生活都可在内。[9]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提出了“五指活动”计划,规范了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至此,社会领域已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幼稚园课程之中。这一阶段幼儿社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内容不仅包括先前对于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强调,同时,还偏重于社会认知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教育领域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幼儿社会教育一度被德育取代。有学者指出,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10]幼儿“社会性教育”即滥觞于此。
2001年,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社会领域列为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并指出“社会学习是一种跨越不同领域的综合学习”。[11]社会教育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正式列入幼儿课程体系之中。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教育纲领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看作“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12],并将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作为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至此,社会性发展成为幼儿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国内学者也多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角度对幼儿社会教育进行名词界定与目标界定。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13]本部分试图厘清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下幼儿社会教育目标进行反思。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侧重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是侧重培养幼儿社会参与的能力?这涉及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化。人们普遍认为,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即在于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即儿童适应并内化社会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则是塑造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外力对其不断形塑与引导。如美国20世纪初幼儿社会学习的目标即为了帮助移民及贫困家庭的孩子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方式,为将来的民主生活做准备。实际上,近年来学界逐渐开始反思“社会化”这一固有概念,特别是新童年社会学,着重批判传统的社会化理论。新童年社会学认为,传统的社会化理论把社会看作先于儿童的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则是在外力塑造下不断适应社会并内化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对儿童来说实质是一个痛苦的、野蛮的过程,它将儿童被规训为某一类社会成员,而不是有着自己特点、能够充分体现自我的个体。[14]侧重适应社会的幼儿社会教育更多把儿童看作被动的个体,强调儿童对社会知识与社会规则的内化与接受。
事实上,在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儿童远非消极被动的个体。新童年社会学者威廉A.科尔萨罗(Willam A. Corsaro)认为,我们不能将儿童的社会发展简单看作儿童对成人技能和知识的内化过程。[15]在集体的公共活动中,儿童并不是简单地内化社会规则和文化,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动地建构自己的文化,同时参与建构社会文化。[14]因此,培养幼儿参与社会的能力应当成为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价值追求。
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一直是教育领域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也呈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种以“个体发展”为取向,一种则以“社会需要”为取向。前者以英国、法国为代表。个体发展取向认为个体的价值需求应高于社会的价值需求,幼儿个体应处于社会教育的中心位置,社会的需求应作为外在参考。因此,他们强调社会教育的首要出发点是培养幼儿个性、形成独立人格,强调幼儿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社会作为外部环境的价值体现在推动幼儿的个体发展。后者则以日本为代表。社会需要取向认为社会先于个体产生,强调社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独立性与优先性,社会教育的首要出发点是促使幼儿社会化,最终落脚点是使幼儿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规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以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延续。
我国学者在界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也因这两种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其共通之处就是他们都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作为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目标的个体发展取向。事实上,社会由个人集合而成,个人又必须生存于社会。对于个体来说,既受社会所形塑,又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社会的发展。作为系统化的幼儿园教育,一方面应当培养儿童学习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与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应当培养儿童的个性与独立人格,促进儿童的自身发展。在确定社会教育目标时,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应走向协调与融合。因此,在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不能有所偏颇,要综合考量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既要涵盖促进幼儿自身发展的个体目标,也要制定使幼儿能够适应、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目标,以实现幼儿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发展至今,我国的幼儿社会教育实则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旨归,落脚点在处理幼儿个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上,着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幼儿“社会性教育”忽视了幼儿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互动与联系。
个体生存于世界,终其一生需要解决三种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当前我们的幼儿社会教育聚焦于帮助幼儿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恰恰忽视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与我们重视人与人关系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专注于人与人关系的人际和谐观来自于延续几千年的“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16]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确立无疑受到这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而幼儿所生活的当下社会已然发生变化,展现出更多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差异性、一体化、不确定性成为新时代的新特点。面对急剧变化、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应当不只囿于如何处理自身与他人关系,还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阔的格局引导幼儿理解周围环境与自身所处的位置,认识遥远的时空,体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幼儿的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
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出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还应包括一定的知识体系,如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和社会伦理等,社会教育需要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更需要幼儿站在更高的平台看待和体验整个人类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从而引导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归属感。[17]因此,比起幼儿社会性教育,我们认为幼儿社会教育的提法更为合适。幼儿社会教育,不仅包括幼儿“社会性教育”,还应当包括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从幼儿“社会性教育”走向更为开放、丰富的幼儿“社会教育”,是今天幼儿社会教育的理性选择。基于此,我们尝试对我国当下的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重构。
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应当在侧重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时,强调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同时,适当削弱“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提法,更加侧重“幼儿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们认为,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塑造积极独立的个体。幼儿社会教育首先要着眼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促进幼儿个性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有效的社会行为技能。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即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情绪能力和有效的社会行为技能。
(3)了解有关社会领域的核心知识,形成对于社会的初步理解力与判断力。在了解社会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形成关于社会现实的独立认识,正确地看待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为今后成长为合格的世界公民打下基础。
(4)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参与能力。幼儿社会教育应当加强幼儿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所在社区的一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国家和地球的主人,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在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选择上,美国是较为系统与成熟的代表。美国的社会教育主要以十大主题轴的形式呈现,强调将个体发展与价值融入社会领域知识的学习之中。美国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1)文化;(2)时间、连续与变化;(3)人、地域与环境;(4)个体发展与自我认同;(5)个体、群体与公共机构;(6)权力、权威与管理;(7)生产、分配与消费;(8)科学、技术与社会;(9)全球关联;(10)公民理想与实践。[5]
可以看到,美国社会领域学习注重用少数的关键概念来整合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社会教育内容,试图通过这种少而精的核心知识,帮助幼儿基于自身经验不断建构知识、拓展能力。同时,也为一线教师社会教育课程活动的设计提供更为明确的框架与线索。我们认为,美国社会领域学习基于关键概念进行社会教育内容的组织与架构,可以为我国改进幼儿社会教育内容提供借鉴。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社会领域知识的学习并非回归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导向,而是意在扩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自身所处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认识,引导幼儿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与体验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因此,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尤其重要,一定要深植于幼儿的文化背景与个人经验中。
在借鉴美国社会领域学习的内容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幼儿社会教育实践与我们所提出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在此尝试列出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下所示:
(1)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
①自我意识
其一,认识自己,如了解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行为特点、思维方式等;引导幼儿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其二,认识不同种类的情绪,如高兴、悲伤、生气、愤怒等;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并懂得控制和调节消极情绪。
其三,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独立生活、思考的机会;让幼儿掌握在某些事情上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并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形成初步的责任感。
其四,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让幼儿能够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并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
其一,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了解并学会遵守家庭规则;同时可以让幼儿了解亲人的工作,从而了解各种公众职业的特点。
其二,认识身边的重要他人,如教师、同伴等。给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学会理解与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富有同理心;能主动交往与互动,建设性地与他人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三,让幼儿知道不同类别的社会规范,如家庭规则、幼儿园守则、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知道秩序的重要性,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地对待他人。
其四,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像如何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维持友谊,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分歧、争执,如何接纳他人与自己在语言表达、思考和行事方式上的不同等,学会使用协商、分享的方式处理同伴关系。
其五,学习在集体里生活及参与集体工作。如参与小团体的讨论,参与制订班规,练习承担他人与集体的共同责任。在成人的协助下,幼儿可参与卫生清洁、秩序维持、照料集体的植物或动物等活动。
(2)社会领域知识的学习
社会领域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领域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幼儿质疑、批判、反思精神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以培养幼儿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
①社会环境:社区、地理与环境保护
其一,让幼儿了解所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社区内的邻居、居民及其关系;了解社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并能够绘制简易的“家—社区—幼儿园”地图。
其二,让幼儿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季节、自然资源、土壤、水等,进而理解地球上的生命;让幼儿学会识别地标和使用地图、地球仪,获得基本的方位感、方向感。
其三,获得基本的社区和地理知识后,要引导幼儿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周围环境和地球上的动植物,掌握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懂得资源回收的价值。
②社会经济:经济与全球化
其一,让幼儿从感兴趣的事情入手了解货币的概念;在购买东西时,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消费者,什么是商品,引导幼儿学会利用商品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引导幼儿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帮助幼儿形成回收、降低消耗、再利用的社会意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己成为生产者,并思考将来自己可以从事哪些职业。
其二,让幼儿理解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经济、政治、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全球性的关联;让幼儿在全球化背景下懂得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告诉幼儿在某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如何对世界其他地方产生影响,以及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③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观、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
其一,幼儿是历史的亲历者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因此,要让幼儿从自身出发,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如回顾昨天做了什么,探索一天的时间有多长,思考测量时间的不同方法,掌握基本的时间观念;给幼儿看自己的成长照片、家庭照片、祖父母使用的物件等,让幼儿体会生命延续的意义。
其二,让幼儿了解多元文化,探索不同民族、种族的文化相似性与差异性,探究不同地域和国家在语言、故事、音乐、艺术、风俗、饮食、建筑、宗教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用理解、关怀的方式体会相同,用接纳、批判的眼光看待不同。
其三,为幼儿提供积极的价值观,如个体尊严、言论与情感表达的权利、反对歧视等,让幼儿学会辨是非、明善恶,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之处。
其四,幼儿是有一定权利、需要履行一定义务的社会公民,幼儿从小应树立权力、权威和公民意识。因此,要让幼儿了解政府和国家的象征符号、基本责任,了解和喜爱国家领导人,知道国家的海陆空范围,学会识别各国国旗等。
其五,培养幼儿质疑、批判、反思、解决问题与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幼儿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幼儿进行多元思考并鼓励幼儿提问题,教给幼儿辩证思考的方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给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提升幼儿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幼儿社会教育强调个体发展与社会适应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审思,幼儿社会领域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受到重视。本文对于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思考为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以回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幼儿社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2] 郑三元,庞丽娟.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社会学习”课程运动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0,(4):23-27.
[3] 钟鸿铭.T. J. Jones与《1916社会科委员会报告书》对社会科缘起之历史意义探究[J].教育研究集刊,2016,(3):35-71.
[4] Correia, S. T., & Watkins, W. H. (1991). Thomas Jesse Jones: A portrait. In E. Short (Ed.),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History: Meetings and Papers 1977-1991.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342736)[EB/OL].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42736.pdf.
[5] 美国国家社会科协会.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M].高峡,杨莉娟,宋时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3-5.
[6] 王忠民.幼儿教育词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13.
[7] 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8] 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9] 张宗麟.幼稚园的社会[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9.
[10] 李莉.新中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历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6,(2):11-1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2001.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 2012.
[1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3.
[14] 王友缘.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5):34-39.
[15] William A.Corsaro.童年社会学[M].程福财,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9.
[16] 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93.
[17] 马晓红,王娟.从复杂性视野看幼儿社会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1):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