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琼 王云彩
(山西省黎城县程家山中心校 山西长治 047600)
古语曾云“学从思起,思从疑起”,也就是说只有有思考和疑问,学习效果才能更好。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上,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置了问题。在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来帮助学生有效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连续提问和设置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激发[1]。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到的显著作用充分证明其教学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是当前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体现童趣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水平以及兴趣特征,我们以儿童视角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因此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一定要致力于构建有效的学科教学模式,体现儿童的兴趣特征。[2]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可以造成如下问题情况:甲乙两杯水容量相同,水量相同。在甲杯中里放半茶匙糖,在乙杯中加入同样的一茶匙糖,问哪个杯里的水会更甜?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互动。第一种,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与猜想,可以实际拿m杯子、水、糖演示结束后,让学生品尝并得出结论:同样数量的水加更多的糖会更甜。第二,电脑演示。在甲杯中有20克的水,加入了3克的糖。在乙杯中有25克的水,加入了4克的糖,请问哪杯水更甜?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3]
在创建“梯度”问题情境时,必须把握层次,将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或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分解为若干小阶段,在问题引入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逐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例如在学习“中括号”时,教师可以利用“添加教学符号”的方法设计游戏情境,在注重层次性的同时,也要吸引学们生注意力。如:①先在黑板上写出18236=18,让学生开动脑筋,添加上合适的数学符号,让等式两端成立。(学生列举出很多种方法)②再次在黑板上写出18236=81,让学生再次开动自己的大脑,添加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两端成立。如果同学们没有能够踊跃举手,老师可以做适当的提醒:“九九八十一啊,同学们!”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你们在习题集中都运用过括号么,但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同学们一起回答:“改变运算顺序”。这就表明,学生在知识面前的主动性,这时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鼓励和赞扬。③再次在黑板上写出18236=1,让大家想一想,除了将“×”号变成“÷”,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使等式成立?逐步引出“中括号”的知识点。
数学教学材料的抽象性十分显著,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想要数学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是要积极利用教学指导方式化抽象的材料为感性的材料,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在教学材料向着感性方向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思维特点,通过比较、分类等思维活动找出事物的本质,最后总结出数学的概念,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4]。如例题:一个班级组织学生去游玩,一共有40名同学参加,每一名学生需要花费7元,250元够不够;到河边后有17名同学想划船,每个船上可以坐几个人,他们需要租几艘船?你帮他们安排一下?这样的数学问题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合,小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透过题干中的问题自主求解。
为了提升情境构建的有效性,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新旧知识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借助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引入新知教学,让学生顺着知识结构框架自己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例如,老师在讲授“小数基本性质”的时候,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0=20=2”是否能够存在?通过什么方式能够令他们的等式成立?在这一点上,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惊讶,并能进行理性的思考。一个学生问我们是否可以增加计量单位,如“200分钱=20角钱=2元钱”,受到这个提示的启发后,一些学生就会提出了其他的计量单位,比方说“200毫米=20厘米=2分米”。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成“米”作为单位令其成立,并尝试正确引导学生。他们还有使用“小数点”,有更聪明的学生会写出了“0.200米=0.20米=0.2米”,老师再帮助他们去掉多余的计量单位以及“0”,就得到了“0.2=0.2=0.2”,此时学生们就能够明白小数点的意义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符合,并且明确情境设计的目标,体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切实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总的来说,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把数学的教学工作置于某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充分的考虑小学生们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因此,笔者在上文中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中创设有效问题的方法,旨在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