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沙口小学(225003)
杨正庭
自古以来,足球就是一项极具魅力的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对抗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称。然而,当下我国足球运动的情况差强人意。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秉持“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重视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足球运动,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爱上足球运动。
我国小学教育长期受应试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偏向文化课程的教学,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如体育、美术、音乐等。同时,由于小学教育强调安全性,而体育活动中尤其是足球运动存在较多的危险性,导致足球活动的开展备受限制。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将足球活动的实施策略提上日程,加强学生对这一运动的重视。
如培养学生对足球的正确认识时,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切入:首先,校园足球运动增强了体育教学的活力,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的内容。足球运动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强身健体。相比于文化课程,足球运动能给学生带来充足的新鲜感,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享受,充分体会到体育学科的魅力,进而转变观念。其次,可适当增加人文教育,强调体育对于性格发展的积极作用。足球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尊重、宽容、忍让的意识。最后,培养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可促使他们自主训练,挖掘自身在这方面的潜能,进而为国家足球运动员的选拔做好准备,由此提高足球运动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足球运动在小学的落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想要有成效,就要努力坚持,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对足球的了解甚少,有部分人甚至未接触过,严重缺乏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师可引入阶梯训练,借助分段模式展开引导,确保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足球知识与技能,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培训、提升自我,在学习过程中深化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意义,增强责任意识。理论是足球训练的重点,旨在夯实基础,更好地掌握足球训练的方式方法、比赛规则和技术指导,这些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很强。理论过后,就要着重于自身技能的提升,规范动作,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为学生做好指导,并有效激发其兴趣。其次,教师要结合学情展开基本功训练,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扎实技能,为后续的对抗训练做好准备。例如,在颠球、左右脚带球前行、二人配合传球、停球、带球过人、几个人一脚传球、各种脚法射门、头球等具体教学时,教师讲解过程中要关注的细节,确保学生理解、掌握。必要时,教师应亲自示范或者运用多媒体将动作放大、具化,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最后,在学生掌握技能后可适当开展对抗赛,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先组内练习,进行一些战术攻防训练,如三对三过人加射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提升技能。
校园足球的开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师资、正规的训练外,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比赛竞争。教师可采取联赛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训练,“以赛代练、以练促赛”的模式,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
教师具体实施时,要设计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联赛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比赛,像颠球比赛、射门比赛、技巧赛等,旨在激发他们足球运动的兴趣,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在中、高年级学生熟悉比赛机制后,可开展校际联赛,适当扩大比赛对象范围,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在提高足球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此外,为了让整个活动顺利运行、推进,教师要适当建立监管和鼓励机制,以此达到活跃氛围、规范秩序的目的。教师在加强学生足球运动意识的同时,要认真负责、用心引导,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自觉遵守纪律,从而提高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对于训练、比赛中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适时给予奖励,在精神上鼓舞,在行动中嘉奖,从而有效增强学生运动的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运动。
总之,校园足球的推广是促进小学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落实“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