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立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
文化开放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文化开放战略是筑牢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p64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文化开放的序幕算起,我国文化开放之路已走过近四十年。这段时期,总的来看,我国文化开放之路是顺利的,是成功的,在其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结并运用好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推进新时代文化开放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p16。我国文化开放战略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开放工作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党通过拟定和出台文件、政策、规划以及建立健全文化管理机构等方式或手段,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开放工作的指导和领导。80年代初,党明确在第十二届中央全会报告中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1986年9月,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强调,“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3]。该《决议》还提出了诸多有关推进文化对外开放的原则、方针和举措,这就为以后我国开展文化开放工作奠定了“基调”和走向。进入90年代,适应我国的文化开放逐步扩大的形势,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开放工作的指导,199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该《决议》强调,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同时又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为了加强对包括文化开放工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该《决议》提出建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贯彻《决议》精神,1997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而为了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指导,1998年8月,国家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步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开启了有专门文化发展规划引导和推进文化开放工作的时代,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其中就对文化开放工作做了专门规定和计划。在随后的“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中央都拟定出台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专门规划,在其中对文化开放工作提出了切实要求和推进计划。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文化开放工作领导的改进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突出人民在文化开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开放工作为人民,推动文化开放工作紧紧依靠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文化开放工作的各个环节,把人民对于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强调,要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线和根本任务来抓。从邓小平到习近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亦都多次强调,要在文化开放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2012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明确强调,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尊重人民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把人民当作开展改革开放事业的目的,使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各项工作都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文化开放工作也不例外。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开放工作始终保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自觉,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着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向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不俗进展,比如自1996年正式开始实施的“948计划”,至今已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农业技术,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和储备不足的局面。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大量引进、借鉴和消化,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让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幅增加,据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5%。[5]二是以文化搭桥,促进国内经济实体走出去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根据不断变化的开放形势,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支持和鼓励国内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利用甚至直接参与举办海外各种论坛、会展、博览会等文化交流活动谋求海外发展与合作机会。比如,1978年8月,中日两国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明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扩大中日文化交流,同年,我国就从日本引进了三部电影。中日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日企业间的合作,1979年11月,北京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揭开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序幕。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要求通过广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平台和机会。三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论和经验,培养大量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劳动大军。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发展现代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核心任务,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所长期奉行的某些传统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这也就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手段,以培养“四有”新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借鉴和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理论成果,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型,构建起了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为我国发展现代经济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四是吸纳国外民族优秀思想道德成果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伦理精神支撑。20世纪90年代初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战略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秩序的确立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支撑。因此,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所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经济伦理对话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既有政府层面的,也有学术层面和企业层面的,这也使得我们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过程中,对包括西方新教伦理精神、东南亚新儒家伦理精神等在内的国外道德文化成果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这些国外道德文化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扬弃”,彰显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中国特色”与“先进性”。
以改革、创新促开放,是我国文化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文化改革、文化创新和文化开放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改革是文化开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创新是文化开放的重要驱动力,文化开放必然要求文化改革和文化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化改革对文化开放的促进作用,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的文化体制改革通过重新确立文化发展的正确思想路线,为我国推进文化开放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1979年10月,为了在文化工作领域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对文化工作领域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批判,这次会议也被许多国内学者认定为我国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开端。邓小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重倡“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邓小平在讲话中正确阐述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他指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6]p255邓小平关于文化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正确阐述,纠正了人们在这个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将文化从政治战车上解脱下来,给文化“松绑”,从而为文化开放打破了思想桎梏。二是通过90年代以来的文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自信日趋坚定,这就为我国推进文化开放奠定了“底气”和“实力”。90年代以后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开始重视发展“文化经济”,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成为改革主要方向,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又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产业呈迅猛发展之势。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大大激发了我国文化企业活力,增强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为它们走出国门奠定了实力基础。同时,也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也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对外开放的领域,在电影、出版、通讯服务、互联网服务、娱乐服务等文化行业逐渐放宽了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化创新对文化开放的促进作用,亦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大力提升我国文化内容原创力,为建设高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开放格局提供了必要的“软件”条件。为了优化我国文化内容生产的品性和能力,我国制定出台了《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通过政府指导、信息发布、表彰奖励、“黑名单”等制度,建立优秀市场经营主体以及文化产品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不合格市场经营主体以及文化产品的自动退出和强制退出机制;要求加强对进口和国产文化内容的审查备案管理,落实网络文化经营主体属地管理;要求努力推动文化内容生产数字化、众创化、定制化。二是坚持推动文化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我国文化业态,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为扩大文化开放奠定产业和平台基础。步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致力于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这就使得我国文化发展逐步由传统业态、产业链低端走向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业态、产业链高端,我国的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体系趋于成熟与完善,从而使得我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样式和合作空间,也为外国文化资本进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渠道和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要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本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我国文化对外开放和交流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交锋与碰撞难以避免,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利用我国扩大对外文化开放的际遇,加强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这就给我国国家安全及政权稳固带来危害,因此,为了有效的规避这一危害,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国推动对外文化开放所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开放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具体来说,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我国文化开放工作能够得以重新启动,就是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并贯彻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而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在近四十年的文化开放进程中,我国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开放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文化开放思想与中国文化开放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放理论,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文化开放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之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一决定写入宪法,要求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这就为我国新时代的文化开放工作提供了根本指针。另外,在近四十年的文化开放过程中,我国积极对外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文献以及《毛泽东选集》 《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 《胡锦涛文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领导人重要著作翻译成多种文字对外传播,比如,自2014年首次对外发行以来,截止2017年9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出版21个语种,24个版本,共发行642万册,发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突破50万册。[7]二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扩大对外文化开放,将国外那些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比如,在电影方面,1995年国务院广电总局开始批准中影公司每年引进10部反映当代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影片,到2001年开始增加到每年20部;在电视综艺节目上,我国引进了《英国达人》 《take me out》《爸爸去哪儿》等国外优质节目版权等等。同时,对那些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国外社会思潮和文化产品进行无情的批判与禁销。三是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力量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让民众感受到了祖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从而激发起民众改革创新的决心和诉求,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就只有死路一条。同时,通过在国外开设国学教育机构、开展民族艺术表演、举办中华文化会展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当中国民众看到今天孔子学院在国外蓬勃发展的景象时,无疑大大增强了他们以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情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7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截止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5.8%[8]。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互联网业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开放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手段,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互联网文化产品以及腾讯、万达、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业已成为我国扩大文化开放的重要力量。为了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健康有序进行,我国坚持线上文化开放与线下文化开放并行,加强了对线上线下文化开放工作的管控。比如,在线下文化开放平台打造上,我国在海外设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文化中心等专门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文化教育机构,同时积极搭建诸如汉语桥、国际交响乐音乐年、亚洲艺术节、国际美术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以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近些年,我国还积极推动中国广播影视走出去,目前,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用户总数超过1亿户,中国电视节目长城系列平台海外付费用户突破10万户,每年选送数百部国产影片参加近百个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奖项竞选。在线上文化开放平台打造上,我国建立了诸如www.chinaculture.org,www.seechina.com,www.cultural-china.com,www.en.cnci.gov.cn,www.gochengdu.cn等以介绍中华文化为主旨的英文网站。其中,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日报》共建的www.chinaculture.org,现已覆盖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美及欧洲国家的用户浏览量占到75%,曾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最佳电子文化网[9];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积极创设社交平台,向海外民众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鉴于线上文化开放活动的迅速发展形势,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和出台的有关文化对外开放工作的法规政策,比如《文化部关于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归口管理办法》 《文化部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管理规定》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出版管理条例》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都对线上文化开放活动内容和程序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从而有力促进了这些线上文化开放活动健康发展。
人才是实现中华文化振兴,并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推动文化开放工作,非常重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人才队伍,在这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比如,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在230多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本科专业,其中90%的高校都设置有翻译硕士培养计划与课程,这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专业翻译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在岗聘用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大约有超过50万人次,而为加强中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我国于2014年7月,组建中国翻译研究院,致力于培养一批多语种对外传播的领军人物,造就更多学贯中西的翻译大家。在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方面,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推出了考核和选拔合格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认定考试,目前已有5000余人获得此证书;孔子学院总部为了进一步规范对外汉语教师的资质与管理,先后制定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管理办法》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年度考核办法》 《孔子学院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暂行办法》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等规章制度,目前孔子学院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10],基本满足了学院汉语教学的需要。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兼职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志愿者队伍,自2012年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开展“中国文化志愿者计划”项目,制定了实施流程和文化志愿者选拔标准,并设立了专项基金,为中国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化、可持续化奠定了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政策法规,鼓励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成效显著。据统计,目前全国文化遗产系统共有11.1万各类从业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7万人,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 1/3[11]。在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文化管理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协调沟通,鼓励高等院校开办文化贸易相关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先后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办文化贸易本硕专业,经过探索,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的高校学科建设方案和课程体系;重视加强对在职在岗文化贸易人才的继续教育,文化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定制举办“对外文化贸易骨干人才培训班”,根据不断发展的对外文化贸易形势,提高在职在岗文化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国外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分批次地把国内文化贸易人才送到海外进行学习和培训,同时聘请海外文化贸易高级人才来华工作;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