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225000) 王超群
意向性投射于古诗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师生双方和诗人之间彼此关联的一种内在意识活动,即引领学生以“私人性”的意向性活动走进“公开化”的意向性活动,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由个体的模糊性逐步转向清晰的理性认知。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维地诵读,走进诗歌的语言、体悟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教学《峨眉山月歌》——
师:李白怎么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呢?奔流不息的长江之水又怎能理解这位少年的情怀呢?
(教师相机示范朗读诗歌,引领学生思考:从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江水流动的速度非常快。
生2:我觉得江水流动的速度越快,就越能展现诗人对家乡的不舍之情。
师:你是诗人的知音啊!你能将这种感觉朗读出来吗?
古诗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点拨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利于深入感知与理解的情境。这一情境不但要与古诗的情韵紧密相连,更要着力于学生的兴趣激发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了对诗歌的平等解读,形成了个性化的认知和解读意向,在丰富的诵读中唱响了童梦欢歌。
古诗教学的意向性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诗歌意象的塑造上。从诗人的角度来看,创作的诗歌已然超越了景语和情语;但基于儿童读者的立场,如果缺乏相应的实物支撑,他们的感知必然是空洞匮乏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学生意象的价值所在。
如教学《望洞庭》——
师:想象刘禹锡在登高远眺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1:他看到了漆黑的夜空中挂着一轮皓月。
生2:他看到了水平如镜的湖面,没有一丝的风儿。
生3:他看到了月亮把自己柔和的月色洒在了湖面上,月色与湖水交融,整个洞庭湖就像一个白色的银盘。
在描述诗歌的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与成人的想象有所不同,并通过适切的点拨,帮助学生不断充实、完善所想象的画面,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的内涵。
古诗的意向性还表现在它是诗人意识和情感的产物。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决不能停留在机械的理解上,而要从诗歌自身入手,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尤其是这首诗创作时诗人的心境和历史背景,从而真正读懂诗歌的内在情感。
如教学《江雪》——
师:诗人柳宗元在写这首诗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事件?其中蕴藏着怎样的遭遇?
(教师播放幻灯片,出示柳宗元的资料,并指名朗读)
生:(朗读资料)柳宗元关心人民生活,主张政治改革,却遭到了其他奸臣的陷害与排挤……他的敌人怎么也不肯放过他,还几次暗中派人在他的住所放火,使得柳宗元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这正是集国忧、家祸和困苦于一身。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这首诗中,从哪些语言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境呢?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绝、灭、孤、寒、独”等字所形成的丰富内涵)
师:如果这些文字让你想到的是一种颜色的话,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颜色?
生:白色或者灰色。
师:如果这些文字让你想到的是一种温度的话,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温度?
生:是冰冷的。
师:是啊!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走进诗人那“千万孤独”的内心世界吧!
古典诗歌的教学,离不开对“比、兴”手法的感知,这一感知过程,就是彰显诗歌教学意向性的重要过程。这需要教师将“比、兴”手法所传递的情感和所创设的意境巧妙地揭示出来,引领学生紧扣画面,抓住那些富含情感意象的核心语言,真正触摸到诗人的内在情怀。
诗歌的本质在于启迪人的思想。这种启迪的方法,就是利用公共的意向性活动更好地完善私人的意向性活动,借以唤醒学生的主体灵魂,使学生体悟到诗歌丰富的情韵,感受到汉语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