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立场出发 追寻真的语文课堂

2018-02-25 15:03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530000雷秋带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3期
关键词:葫芦课文教材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530000) 雷秋带

历经“千万次地问”之后,我们才发现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本在于回归学生,最好的教学必须是适合学生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都要从儿童立场出发,这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应基于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学习特点,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这样使课堂展现其应有的本色和魅力。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精彩的,教师的教才会是快乐的。那“真”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

一、观念上要变——由重“教师的教”走向重“学生的学”

审视目前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处于强势的位置,这导致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一节课几个学生偶尔回答教师的几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不曾说过一句话,只是干坐一边,成为旁观者。这样的课堂,其有效性难以保证。“老师讲得越多学生懂得就越多”这种观念一定要转变。教师要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乐学。

(一)思考学生的兴趣特点

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什么?喜新厌旧。人的大脑都渴望新的刺激,刺激越多越灵活。新的、有挑战的、有难度的刺激到了大脑皮层,大脑细胞就活跃起来。如果每一节课都拿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他们就会乐意学,而且学得乐此不疲。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想办法给学生一些新的信息、有挑战的刺激,以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共有13个生字。教学时,如果我们平均用力逐个进行教学,就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应分析这些生字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在音、形、义上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威”和“武”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混淆用错。如何让学生记住它们呢?“武”字是弋字部,汉字中这一部首的字不多,只有“式、试、弎、贰、代、袋、贷”等这几个;而“威”是戈字部,戈字部的字较多:“划、绒、戎、戏、戒、或、战、减、盏、载、载……”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两个部首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各有哪些字,并要求他们总结辨析这些形近字,发现其音、形、义的规律。这样,学生识记起来会更方便、印象会更深刻,不仅掌握了这“一个”,而且认识了一大串。在这一串中,有学生刚接触的字,有以前学过的字,有还没有学过的字,这就给学生大脑新的刺激,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思考学生的原有经验

作战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我们教师考虑得较少。这样就没有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难以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没有体现出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因此,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原有经验出发,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去探求未知,获得新。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大致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普罗米修斯被“锁”、被“啄”之痛,知道他具有勇敢的献身精神。而对普罗米修斯具有勇敢的献身精神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也不知道应该抓住哪些语句进行体会;对神话故事的魅力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是怎么获救的?这些神话故事是怎样想象的?神话故事为什么这么神奇?这些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为此,教学时,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起点。一是让学生揣摩“死死地”“日夜遭受”“锁”“啄”“尖利”“没有尽头”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心情,体会他的勇敢和献身精神;二是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了解神话故事夸张、拟人、想象的特点,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备课时,我们要静下心来,反复叩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学习,学生能收获到什么?二是哪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最感兴趣?三是面对问题,学生会从哪几个角度思考?四是哪一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应该如何着手解决?只有考虑这样的学情,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才能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

二、内容上要变——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上好课的前提是深钻教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这法那法,钻不透教材就没有法。”一个教师对教材理解得有多深,他的课堂就能走多远。这道出了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当前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存在着为教课文而教课文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地增强教材的解读能力,自觉自愿地成为一名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钻研教材可采用由“面”到“点”的方法。

(一)关注教材的“面”

教材的“面”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二是备课时,要先备全册教材,再备一组,最后备一课,弄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教低年级,要了解低年级为中、高年级打好哪些基础;教中年级,要了解如何承接低年级,如何为高年级的学习过渡、铺垫。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写道:“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体会这一段话所写的内容:前半部分写的是英子忧郁的表现,后半部分再写英子忧郁的原因;再引导他们思考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突出了英子不同寻常的表现,吸引了读者往下阅读的愿望。这样教学,让学生知道要写好一段话,可以先写清事情的大致情况,再写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体会了作者是如何写好一段话的,体现了第二学段的目标,同时为第三学段写好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突破教材的“点”

在对整册教材有了全面的把握之后,就要对单篇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对每一篇课文,教师都应把它读懂读透,弄懂文本秘妙,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和作者的真正用意。只有把文章读懂读透了,在教学时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对《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读。一是弄清课文说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叶上长了一些蚜虫,他都不管,结果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都掉落了。二是弄清课文怎样说。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分三个层次来写。第一个层次即第一自然段,写了这个人种的葫芦结了小葫芦,他很高兴;第二个层次即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他看到葫芦叶子上的蚜虫不理会,只是盯着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最后一段写蚜虫越长越多,葫芦变黄落下来了,这是故事的结果。本单元的主题是故事的启示。本篇课文就是通过种葫芦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这一道理,突出了单元主题。三是弄清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全文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向读者展开一个可笑的故事:开篇的“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这些短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长势旺盛的葫芦图。第二段中的“有几个蚜虫怕什么!”一句,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满不在乎,却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盯”则突出了他只要葫芦的形象。第三段中邻居的催促“快治一治”与种葫芦人的“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形成对比,预示着一定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第四自然段,种葫芦人的无知、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空的根本原因。只有葫芦的叶子长得好,才能把养料输送给葫芦,葫芦才会长大成熟。他不懂得葫芦的果实和叶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果也就得不到葫芦。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实际上都是通过这个人的言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可笑和无知。

有了上述这些体会,才可以说我们真正地读懂了课文。这些体会不是教学用书上的内容,是我们深入阅读体验的结果。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就可以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了。(1)会认“葫芦”“藤”“哇”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治”等8个生字,重点读好翘舌音“治”,后鼻音“藤、盯”,前鼻音“邻、慢、言”等。(2)补充下面句子:“课文主要写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 ,最后 ”初知课文大意。(3)联系上下文,理解“细长”“雪白”“盯”“挂”这几个词语,明白葫芦落下来的原因,从中感悟寓言的道理,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积累“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短语。

只有这样把准教学的重点,教师才会对教什么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最好的教学方法就在文本中,就在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之中。没有对文本的透彻研读,再好的教法也会苍白无力。

三、方法上要变——由“教内容”走向“教阅读”

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让他们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不要急着把他们往结论上“赶”。如果学生都答不出来,教师应进行示范,展现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带着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思考

一切的学习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进行自我建构,才能达成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做的,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把自己懂的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想,这样他们才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如,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的一堂五年级导读课——《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就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进行自我建构。首先,范姜老师让学生看题目进行猜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猜想:“七块钱买走了我们一天的快乐。”“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不能让快乐如此廉价。”“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学生说完后,教师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然后把这些想法读一读。接着,范姜老师给每一个想法标上序号,引导学生把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归并在一起。最后,师生合作将这些想法整理出两个不同的表达:一是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二是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整理归类的思维方法:当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时候,可以归为一类。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自我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这种引导所带来的收获远比让学生记住某个观点要有意义得多。整个教学流程,教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不仅尊重了学生语言理解的个性,还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探究

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教育给学生留下的不是分数,而是方法、习惯和思想。但是,我们常常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这些。如,理解“张皇”一词的意思,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查字典,看自己猜得对不对。这是一个“猜—查—验证”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省掉“猜”和“查”两个环节,直接公布答案。其实,“猜”和“查”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方法。猜想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推测、判断的思考过程。可惜,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去探究,只是关注教学的显性内容,忽略隐形内容,这就省掉了学生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课堂因为缺少思维的引领、方法的指导,显得单薄、机械、呆板,魅力指数直线下降,吸引不了学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句子等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试着运用,多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理解句子?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你是怎么想的?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就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深度不断加大。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学生真诚的心,还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在点子上,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运用,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余根,王应忠.“本真教育”的理解与思考[J].教育,2009(5).

[3]姚丹.实现三个转换 将语用教学落到实处[J].小学语文教学,2014(9).

猜你喜欢
葫芦课文教材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