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双沟小学(225200)
教育如农业,教学似农耕,教师乃播种人,学生是种子,种子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需要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课程资源正是种子生长的土壤,土地是否肥沃、养分是否充足,决定了种子能否萌发,影响着幼苗的生长,教师作为播种者,要深耕细作,施肥浇水,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条件,为幼苗生长输入丰富的养分。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发应用数学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在诸多教材中课本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它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蓝本。由于地区差异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数学课本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放之天下而皆准,在适切性上有待斟酌,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需要进行灵活使用,做到活用教材,用活课本。
“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课本只是一种样本,在使用数学课本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和吃透大纲精神;其次,要精心剖析学生,把握本班学生数学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根据学生学情灵动选用、组合、改编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做到因人选材、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我考虑到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将课本中的例题进行灵活变动:把“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改为“王大叔用1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在完成该题的学习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原题,将数据改小,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同时降低了思维难度。我还将教科书中的表格稍加改动,原表中的表头项目从上往下是“长、宽、面积”,我改为“宽、长、面积”,小小的改变,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整个教学由扶到放,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使得教学具有层次性,教学坡度由低到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跨界融通”是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学科课程合作,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整合学科资源,实现资源的融通,为数学课程资源注入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资源整合实现了互惠互利、借力打力,将其他学科的资源融入数学,实施跨界教学,可以让数学教学更加灵动、高效。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学会求比值后,就组织学生探究人体中的比、树叶中的比,让学生亲自测量、计算、分析,通过“人体中的比”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到什么是“黄金比”,懂得比与美的联系。经过“树叶中的比”这一活动,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发现了树叶中的科学规律: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很接近,比值接近的不同种树叶形状颇为相似,长和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这两个资源的引入,将数学、美术、科学三门学科融为一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知到数学的魅力,懂得“数学是世间万象的源泉”。
数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有一种资源叫做“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是一种鲜活教学资源,是在课堂中突然出现的,可以是师生互动中碰擦出的新问题、新方法,甚至可以是学生产生的错误想法和结果。
生成性资源由于是突发性的,所以容易稍纵即逝,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有一种积极意识,用智慧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抓住自然生发的教学资源,以生成为教学契机,善用这些鲜活的资源,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中,在组织讨论“怎样围面积最大”时,我问学生:“你们从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甲回答说:“当长和宽接近时,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说得真好!老师为你点赞!”就在我表扬了学生甲,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听到学生乙喃喃自语:“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才最大。”我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灵机一动问:“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你的观点吗?”“比如当周长是20米时,围成的长和宽都是10米,此时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学生乙举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那该怎样描述规律才比较合理呢?”我进一步追问。“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反之,面积越小。”学生乙的回答让结论更为严谨。“你的观点非常棒!让我们为你鼓掌!”善用生成性资源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流淌出更多鲜活的思想。
课程资源是孕育学生的大地,让我们广泛开发数学课程资源,为数学课堂输送营养,为数学教学注入活水,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