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商贸学校 山东济南 250000)
随着中职院校的大量扩招,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数学作为一门理科性的学科,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多数中职学生对数学都存在恐惧、厌恶的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也收效甚微。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围绕“创建生活案例”“多种方式教学”“分层设置作业”三个方面,仅就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1]
数学作为理科性学科,比较抽象,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厌恶的心理,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来创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2]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什么是集合,笔者给学生创建了这样的案例:逛超市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面包、巧克力、酸奶、薯条、可乐这些食品摆放在食品区;而签字笔、笔记本、橡皮、尺子这些文具,摆放在文具区。将属性一样的物品放在一个区域,这就是集合。面包、巧克力等组成了食品的集合,签字笔、笔记本等组成了文具的集合,而面包和签字笔就是他们各自集合中的元素。听到笔者这样讲解集合和元素,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集合和元素的概念,兴趣高涨,不由自主的就会回想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通过创建生活化教学案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教学知识点,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增强了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创建生活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进行。
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这一节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中向学生展示了两个数列:7,14,21,28,35……和2,4,6,8,10……。微课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这两个数列的特点推导出首项为a1,公差d时,等差数列的公式an=a1+(n-1)×d。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了解了推导过程,理解了等差数列公式的含义。之后,笔者再对课本上等差数列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时,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同时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得也十分顺利,不仅深化了他们对等差数列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比如学习“等比数列”这一节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结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了等比数列的公式,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等比数列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丰富自己的教学;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一举两得。
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分层设置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了“充要条件”这一节后,笔者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和课堂表现情况这两方面的原因,布置了两类作业:第一类作业是基础夯实,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巩固课堂学习;第二类作业是能力提升,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第一类作业后可以尝试第二类作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两类作业的布置,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求,既可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又可以帮助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升数学能力,避免了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不好”、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做到了让所有的学生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有利于他们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巩固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学会创建生活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亲切感;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深化学生的理解;分层设置作业,帮助他们巩固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