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梧侣学校 陈延芳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仍然有很多教师感到教学时间不够用。其实,这是一个“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教教材”者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始终依据教材编排顺序和篇目,循规蹈矩地开展教学。“用教材教”如何做得到?在北京清华附小学习期间,看过四年级备课组三位教师在同一堂课中共同执教《包公审驴》和三年级备课组长许剑老师执教习作《特产》后茅塞顿开。“用教材教”是对统编教材的二度创造,是一次高效整合的过程。下面谈谈笔者近期在小学语文教学高效整合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和评价的实施建议。教师在认真研读课标时,必须要深刻清醒地牢记在心。在设计三维目标时,紧紧贯彻课标理念。曾看过有教师执教略读课《妈妈的账单》时,只借助“妈妈的账单”这一文本内容,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无私。这是一篇略读课。它应是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学习的文本。它应是在三维目标中,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定位。但是,由于教师对此类文本作用的不正确认识,对新课标精神的不甚理解,一节40分钟的课程,学生知之甚少。
我们俗称的语文课本指的就是小学语文教科书。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科书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略,引导学生扎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为例。本组课文由三篇精读课文《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篇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以及语文园地二组成。整组教材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写。语文园地二中的“读读背背”有五句有关动物的诗句。有的教师在教学第一篇课文时就以读诗句引入本课教学。学习第二篇课文《燕子专列》时,又再次复读诗句,将“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等与燕子有关的诗句整合进课堂中,既丰富“读读背背”的积累,又使学生对燕子形象的感受更加深刻、立体。
很多教师都觉得不知该如何整合教材。如果总是备一课教一课,那么永远也不会发现教材内部也是可以整合的。就如上例,经过这样的整合后,可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更多的事情。
每一学期上课的时间是固定的,给予每一学科的课时数也是有限的。语文教材本身有太多的东西要教,哪有时间再增加课外知识或是课堂练习呢?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实践已证明,在每一新教材的教学前,学生不是一无所知的。对于教材的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讲究一课一得,也就是“宁可在点上打井,也不要在面上挖坑”。只有这样,语文学科才能自己节省出时间来干更多的事。做些什么事?应是一些以当课时教学重点相关的课外知识的补充,或是相关技能的强化训练。记得清华附小四年级备课组教学《包公审驴》用了两课时。对于课内知识的教学只用一课时,第二课时干什么?让学生分组排练课本剧,然后上台表演、点评、再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调用教材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并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二次改造,而整个表演的过程就是知识信息的输出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耗费比较多的时间。但是,这一过程却能对第一课时知识进行再复习,再学习。因此,如果对文本的学习花费太多的时间,不一定学生就能学得更好。与其如此,不如选择必要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其语文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那么对课外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前不久,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园地五的习作为教材,执教了课题为《让生命开出一朵花》的习作课。这一堂课其实是模仿清华附小的许剑老师的做法——整合语文学科内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习作等板块,同时也将美术、信息技术教学等语文学科外的学科整合进语文学习中来。那么,如何去打破学科内部版块和学科外部的壁垒呢?其实,笔者是把单元习作看成是一次主题习作,因此在教学单元精读课《触摸春天》《生命生命》等课时,笔者与信息技术教师商议,在信息技术课中安排时间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热爱生命的人或事,并让学生利用手抄报的形式,把收集到的资料呈现出来。也就是说,习作课中很多铺垫工作已安排在课前。而一课时的习作课堂上,学生先围绕主题“热爱生命”谈学习收获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了许多与主题相关的画面、文字,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然后以略读课《永生的眼睛》为范文,明确本次习作的写法,即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的尝试习作,互提优点和建议,并在轻缓的音乐中练习修改;最后,请个别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修改后的习作。课堂在师生双语共读与生命有关的格言中结束了。
一堂40分钟的习作指导课容量之大,功在于整合。在备课时,笔者就是意识到了语文学科内部的自我整合,也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之外,美术、信息技术、音乐、英语等学科整合。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整合,语文课堂因学习内容的丰富变得多彩,因学习方式的多样变得有趣。
语文是母语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本不到200页的语文教材何以承担如此之大的重担呢?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课堂的整合是不正确的。目前,与语文学科整合最多的学科可能是信息技术学科了。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很多教师上课用的课件直接网上链接,或是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这种不经加工的整合只能更耗费时间,并会因为信息量过大,反而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信息爆炸,而收获更少。还有时候是与美术、音乐学科的整合。而所谓的音乐整合只是加入一首歌曲,或是调动课堂气氛,或是为渲染情境。如果与美术整合的就是像学了《乡下人家》后,画一画想象的乡下画面,或是像学了《詹天佑》画一张铁路设计图。我们似乎都感觉到这样的整合太低层次,低效率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又没什么促进作用。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依托语文教材,高效整合语文资源,体现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正确领会课标精神,遵照课标要求,利用语文教材,合理取材,整合课内外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高效整合,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