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8-02-25 04:11张巨武
关键词:英语课程学术大学

张巨武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是高校受众面最广的一门必修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然而,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却一直以来备受非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话题和呼声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概括起来无非两点:一是教什么的问题,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二是怎么教的问题,即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问题。因此,本文就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做以下探讨。

一、改革背景

1.经济全球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位居全球第六位,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开始了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以互联网企业为例,阿里巴巴在2014年双十一狂欢开始的一小时内,已有175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阿里的全球化步伐也带动了合作伙伴顺丰、申通等国内老牌快递的海外业务扩展。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在未来5~10年,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有可能超过中国吸引的外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走出去,进行海外拓展的步伐会愈来愈快。目前,我国已在全球建立了众多的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中心等文化传播机构,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网络,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2.教育国际化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增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一批国内重点高校纷纷尝试与一些境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探索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和海外高端人才、学术团队,提高外籍教师聘任的比例。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631个,其中合办大学42所,合办专业589个[1]。目前,我国已拥有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内的多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2]。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合作办学,还包括国际化课程推广。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国际竞争力、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学士、硕士学位专业课程体系[3]。

随着大批合作办学的大学和专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外籍教授的讲座和讲学机会的增多,国际化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在中国高校的开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用英语进行文献查阅和学术交流必将成为高校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1]

3.高校二次转型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等教育迎来了由传统学术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教育部高考改革也将高考分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两类。自此,高等教育所谓的二次转型发展大幕已经拉开,高校转型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转型发展要求转型院校在其办学定位、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改变地方高校单纯追求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发展及一味模仿老牌学术型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做法,解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薄弱的问题。

4.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高分低能、“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虽然近年来我们突出英语听说教学,但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语言应用技能不高的问题。相关调研表明,6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没有任何提高,甚至有36.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之中学不升反降[4-5]。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弊端。

5.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迅速扩大,高水平外语(尤其是英语)人才的缺口不仅没有弥补,反而出现加大的趋势[6]。而且,经济全球化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外语素质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不再停留在通用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或一张英语四、六级过关证,而是需要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即要求他们一上岗就能用英语立即承担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1]。近年来中国市场上日益走红的托业考试(TOEIC)印证了这一社会需求的变化。可见,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重视基础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的现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需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二、改革的条件

1.学生英语水平显著提高和学习需求的变化

由于英语教学在我国的普及和英语教学起始阶段的日益提前,加之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持续改革,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进入大学前,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之20年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认为,由于全国范围高中阶段英语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2012年开始进入大学的新生都接受了新课标的完整训练,目前大学新生外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6]

不仅如此,当今大学生英语的学习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通用英语教学,随着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新生不再满足于掌握通用英语所要求掌握的系统性语言特征,即不再满足于听、说、读、写等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满足于学生专业和就业的需求,从基础英语、通用英语学习转入学术英语、职业技能英语的学习。

2.教育政策支持和教育技术条件的改善

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群)体系概念,提出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7]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突显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功能,其中工具性体现在专业用途英语(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上。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课程体系群,分为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将建立全方位、动态化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提倡任务型、合作型、项目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大学英语教学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实现大学英语由教向学、由教学目标向教学需求的转变。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迎来新一轮高校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机和利好政策。这些都为大学英语教学由传统通用英语(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向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育转变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支持。

另外,近年来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移动网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在有限的教学学时、教学环境下实施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计算机互联网使得学生能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不受学时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实践和实际应用。

3.出版社课程教材的与时俱进

近年来,国内对于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研究、编写和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众多知名、专业出版社纷纷开发、出版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ESP英语纸质和电子教材。这些教材针对性强,内容丰富新颖,实用性强,深受师生喜爱,为实施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内容和ESP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诸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会展英语、物流英语、艺术设计英语、文秘英语、广告英语、商贸英语、乘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英语等种类繁多的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和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已经非常丰富和到位,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4.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的提高

随着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十分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多方支持和鼓励教师的学历提升和培训进修,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师资结构更加优化,更趋多元化和合理化。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师范教育、旅游、商贸、法律、电子、农林、体育、艺术等多元化专业背景的人数越来越多,为实施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群)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分(学)科英语、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非英语专业)六种,其中前四者侧重英语语言,后两者侧重专业知识,附带学习语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英语学习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通用英语学习阶段、ESP英语或学科英语学习阶段和用英语学习专业阶段。[8]

通用英语 通用英语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满足我们日常交流、生活需要的英语,包括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结构,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培养听、说、读、写、译五种英语语言技能,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教学都属于通用英语教学的范畴,贯穿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专门用途(ESP)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也称ESP课程,在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学科或职业相关,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侧重于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中的语言运用。专门用途(ESP)英语强调开展基于学科和专业内容的语言学习,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专业英语技能和职业英语技能。

分科英语 分学科英语(Discipline-based English)是基于大学科内容的第二语言学习课程。可以基于大类分科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如人文社科类、理科类、工科类;也可以根据更加具体的学科分类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如生物医学类、电子信息类、商贸类、人文艺术类、体育类等。分科英语侧重于一般学科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学术技能,提供双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专业文献查阅和写作的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语言知识技能,为进一步的专业英语学习和全英语教学奠定基础。

通识教育 英语通识教育(Liberal/General Education)课程是给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的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以世界各国文化(含中国文化)为内容的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业和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听说课程,始终徘徊在通用英语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这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聚焦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主要观点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应该实现由通用英语向ESP英语的转变,应该以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专业英语主要由学生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师承担,此文不做讨论)为主。综合考虑需求导向性、学生中心性和专业相关性原则,按照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大学英语教学按照通用英语(EGP)、跨文化交际英语、学术英语(EAP)、职业英语(EOP)的顺序依次设置课程和组织开展教学,促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集群化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通用英语类课程

涵盖培养学生基础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的英语学习课程。基础英语类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或综合课程、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或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通用类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必修性质,开设在第一、二学期,课程学分为4学分。

跨文化交际类课程

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国际化视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还特别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应该包含英语报刊选读、英文影视剧欣赏、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欧美文学名篇选读、英语国家风土人情、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国文化概况、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程、中国古典名著英译赏析、中国地域文化英译赏析等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属于指定选修性质,开设在第二、第三学期,课程学分为2学分。

学术英语类课程

包括基于技能学术英语课程(skill-based EAP)和基于内容学术英语(content-based EAP)课程。基于技能学术英语课程有:学术英语书面交流(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文献阅读与检索、论文写作、摘要写作、应用文体写作、学术英语翻译等)和学术英语口头交流(学术英语听力、学术英语口语、英语讨论和演讲、英语辩论、实用英语口译、报告陈述演示等)。基于内容学术英语课程有:学术英语人文、学术英语社科、学术英语理工、学术英语管理、学术英语医学、学术英语艺术、学术英语体育、幼儿英语等课程。更具体的课程目录如: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写作、跨文化商务交际,科技英语综合教程、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语法、科技英语视听说、科技英语翻译。学术英语类课程属于指定选修性质,每个学生必修,但可以任意选择,修够规定学分。课程开设在第三、四、五学期。每门课程为2学分。

职业英语类课程

职业英语类课程有艺术设计英语、经贸英语、包装印刷英语、医护英语、汽车英语、IT英语、土建英语、生化英语、机电英语、酒店英语、农林英语、旅游英语、市场营销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物流英语、轨道交通英语、电子信息英语、自动化英语、幼师英语、银行英语、通信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金融英语、财会英语、广告英语、会展英语、乘务英语、电影戏剧英语等。职业英语类课程属于任意选修性质,面向全校学生,课程开设在第六、七学期,学分为2学分。

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

1.“2+2+X”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定位4学时/周,那么“2+2+X”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即读写教学2学时/周,(视)听说教学2学时/周;或者细化为“1+1+1+1+X”模式,即按照语言先输入后输出的规律,大学英语每周依次设置1课时阅读教学,1课时听力教学,1课时口语教学,1课时写作教学,另外的X指在听说读写和课后作业中融入翻译教学和练习。需要强调的是,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能掌握一门语言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增加这个X学时,这个学时是不定量的,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专业确定,而且建议这X学时尽可能地通过网络学习完成。

2.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

目前各高校压缩大学英语课时,反倒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实施网络化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课时面临日益压缩的趋势,如何应对课时日益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减反增、目标要求日益提高的矛盾,只有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研究开发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网的英语教学软件和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或互联网进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学习。

3.四年不断线教学模式

所谓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教学,是指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学习,做到英语学习不间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照应,相得益彰。[9]为此,大学英语应该适时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大学英语基础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压缩为各1学期,三、四学期进行ESP学术英语教学,五至八学期进行ESP职业英语教学。其中第四学年的大学英语职业英语教学主要借助网络在线教学进行。学生通过网上选课和学习,完成该环节大学英语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这样,通过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式教学,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就会不断得以巩固和强化,英语应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目前进行ESP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清华大学以及蔡基刚(2012)建议的教学模式中都提倡实施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教学模式。

4.菜单式教育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采用选修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尤其是ESP教学,尽可能实行选修制。适应大学生英语基础和认知水平差异性特点,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减少一致性课程比例,增加自选性课程比例。大学英语仍然属于必修课程性质,学生必须修够一定的学分,但除过第一、二学期的基础教育课程之外,不要求学生统一学习某一门课程,而是实行菜单式选修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大学英语第三至第八学期,由大学英语教师开发和开设足够数量的大学英语学术英语(EAP)课程和职业英语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个人兴趣、专业特点、未来职业规划等因素在下拉式菜单中自主选择大学英语课程,修够一定的学分。大学英语职业英语(EOP)课程由大学英语教师负责开发和开设,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硬性要求和学分要求。

5.订单式教育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大潮中,订单式教育不失为一种短平快、针对性强、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实行大学英语订单式教育,可以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及学生就业的需求,开设行业需要的英语课程,培养相应的英语语言技能;也可以是根据学生所在院系的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专业相关度高、就业市场迫切需要的语言技能。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针对当地政府引进韩资企业重大项目的现状,在计算机、电信、软件部分专业根据院系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外语课程设置,开设韩语课程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5):47-50.

[2] 唐文佳.中外合作大学正向“体制内”高校传递压力[N].文汇报,2013-10-17(5).

[3] 郝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科学发展[R].在中国高教学会2009年年会上的讲话,2009.

[4] 黄萍,郭峰.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EGP还是ESP[J].外语研究,2011,(5):22-26.

[5] 张为民.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外语研究,2011,(5):11-16.

[6]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283-291.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 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5):15-20.

[9] 张巨武.新升本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创新[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53-54.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