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青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青海久治 814499)
1.教材编制过于充分。在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教材编制内容十分完善,且过于完善,仍然采用照搬的方式将教材归纳使用,不论是章节内容还是定义内容,几乎每条内容都介绍得过于详细,而教师依靠这样的教学课本进行教学很容易出现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一直“听”的状态,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同时,教材内容编制一旦过于完善,则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觉得可以不依靠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兴趣缺失和上课热情度下降的情况。此外,这种固化式的教学材料也不能让学生进行更好的创新能力提升,由于其内容和板式处于固定状态,学生在学习和做题过程中可能会照搬照抄,不能想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学生只会单纯地进行题目计算,不能充分调动其自主能动性,对于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
2.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拥有良好的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而与多年研究数据结合而言,兴趣的提升确实对学生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即等于是拥有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数学学习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和难度上都有着一定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抽象知识教学—几何。而对于学生来说,几何作为一种更加难以理解和有效掌握的知识,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点遗漏和了解不全面,而这样的状态很容易出现连锁逻辑反应,造成后面一系列内容无法听懂的情况,从而导致兴趣缺失。
3.应试教育体制缺陷。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中,是以培养能够考取良好成绩,也可以说成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现代化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种现象,以考试来衡量学生能力标准。除了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考试来观察其学习状态,学生成绩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好的测评标准,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大力加强学生考试技巧,竭尽所能地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考试。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分数是能够准确体现自己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不会去进行独立的发散性思考,只是在不断地进行盲目学习、跟风学习,无法进行良好的自主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则会变成一台只会做题的机器,缺少了思考和思维活跃,考取再高的分数也成了一纸空谈。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欲望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自身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同时还能够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成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